我是烟雨人 ▷

二十二个孩子一个爹张昊文

发表于-2011年08月04日 下午4:47评论-3条

人们对于黄宏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并不陌生,但正蓝旗却流传着一个现实版二十二个孩子一个“爹”,牧民玛希毕力格自掏资金开办儿童福利院的事,感动着养育他的金莲川草原,也感动着他的身边的人。

个子不高,宽宽的额头,戴着一幅眼镜,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是43岁玛希毕力格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与他的聊天中,记者得知,吃“百家饭”长大的玛希毕力格从小便萌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长大后帮助像他自己一样的孤儿,让他们拥有一个有人关心有人疼,有欢乐无忧愁的童年,能上学有志向,快乐健康成长的人生。这也许,就是玛希毕力格自掏资金开办儿童福利院动机。

玛希毕力格不愿回忆那段发生在自己身上苦楚的童年生活,1968年3月他出生于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五星嘎查。父母在“文革”期间为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大队党支部书记朝克森扎布,被打成“保皇派”含怨去逝,玛希毕力格11岁的大姐连冻带吓无人照顾,因心脏病突发也离开了人世,当时玛希毕力格年仅6岁。从此之后,作为孤儿的他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东家吃一顿、西家吃一顿,高中未毕业便辍学回家从事牧业生产劳动。玛希毕力格对我说,从那时起,他变成了孤儿,陪伴他的就是孤独、困苦、风雨、饥饿、白眼、打击、欺侮。多少年,他遭受着思想和心理上的压力,一度要失去生活的勇气,但他还是坚强的走过来了,玛希毕力格相信孟子说的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吃百家饭,喝百家水,从十七岁开始,吃顿饭都难的玛希毕力格辍学了,他无奈地走上了社会。玛希毕力格茫然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他每天都偷偷地站在校外,羡慕地看着同学们上课,无数次在梦里他哭醒,眼前还有那间留着他笑声的教室。看着身边的好心人,他心里有了方向,几次去自治区落实政策办公室,主管办事的人看见这个黑瘦的小孩,不忍心让他失望,不多久,玛希毕力格被分配在正蓝旗化工厂。然而命运总是和玛希毕力格开玩笑。在他分到正蓝旗化工厂45天之后,化工厂速战速决下马了,玛希毕力格满怀希望的创业精神立马变成了肥皂泡,他卷起铺盖卷又一次走进茫茫的人海之中。从此,玛希毕力格开始在旗里靠干零活谋生。2003年7月,上都电厂开工建设。有一次,他给电厂工地送水,恰好赶上中午下班时间工地没人,见到工地上散放着许多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他便顶着烈日在那里呆了两个多小时,当工地老板带领工人上班后,问他为什么送来水不走时,玛希毕力格说工地材料这么多,没人看管丢了咋办。这个老板十分感动,先是让他为工地送沙子、石料,后又将一些土建工程包给他干。就这样,玛希毕力格凭着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玛希毕力格说,如果不是当时的极度挫折,也许也没有今天的玛希毕力格,更没有今天22个孤苦孩子幸福的生活。

2006年8月,正蓝旗毛条厂下岗职工萨如拉托亚13岁的女儿乌仁吉嘎,被前来正蓝旗招生的鄂尔多斯幼儿师范艺术学校选中,可6000多元的学杂费让这个下岗的单亲母亲犯起了愁。玛希毕力格从朋友处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给她送去了7000元钱。萨如拉托亚十分感动,说等我以后有了钱还你。玛希毕力格告诉她,这钱不仅不用还了,而且乌仁吉嘎以后的学杂费、生活费他也全包了。就这样,玛希毕力格从此走上了一条收养救助孤儿、弃儿、单亲贫困家庭子女的慈善事业之路。

其实玛希毕力格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就有了办孤儿院的想法。当时在在一片议论声中,玛希毕力格盖好了14间房,究竟干什么,连他的妻子李树芬都不知道。有一天,就那么一个租房子的电话,捅开了那层窗户纸儿。人家给多高房租都不愿意出租房子的他,让眼前妻子李树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玛希毕力格只好鼓足勇气地说:“淑芬,那14间房,我准备开孤儿院。” 李树芬听了玛希毕力格的话,她走进了卧室,不一会儿,又来到客厅,她非常严肃地说:“玛希,我跟着你什么苦都吃过,就是重新再去过苦日子,我都乐意,但你有儿子呢,他马上要考大学,将来还要找工作娶媳妇,更何况我们也不是百万富翁,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将来你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收回来的孩子该怎么办?难道让儿子再去抚养他们吗?” 玛希毕力格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平常媳妇都亲热的叫他老玛,只要一叫玛希,那就是媳妇真生气了,也就是说某件事情提到了正式日程,玛希毕力格也拿出了杀手锏,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流”,这时他的泪水如同滦河水说:“树芬,这么多年你跟着我真的吃苦了,没有你的支持甚至没有你的依靠,我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我们如果拿着这笔钱去生活,我们三口会生活的很好,但那不是我的初衷,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小我受到了多少歧视,现在,我要尽我微薄的力量,帮助我身边的孤儿,让他们也能快快乐乐地成长,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从小没读过多少书,我要让他们顺顺利利地读中学、读大学,我不求你能当他们的妈妈,但我要永远的当他们的爸爸!” 玛希毕力格一顿说陈词并没有立即打消了妻子李树芬的埋怨,但妻子李树芬的心结也在慢慢的打开:“你玛希能当爸爸,我也能当好妈妈。” 

几年过去了,玛希毕力格妻子李树芬做到了,在福利院记者看见这个来自贡宝拉格草原的善良姑娘,孩子们亲热地叫她大娘,但4岁的小切日嘎却叫她妈妈。很巧,玛希的儿子芒来也从赤峰英才学校赶回正蓝旗参加高考,文质彬彬的阳光男孩,我问他学校同学知道爸爸的事不,芒来说同学们是听了手机彩铃知道爸爸的事的,都很佩服,这一次同学们把好多衣服都给拿来了。参加完高考,芒来要去工地上当小工。

玛希毕力格实现人生的第一个心愿,离不开正蓝旗民政局局长青格勒图。当第一站办手续就碰上个“冤大头”,盟直有关人员拒绝签字,原因是盟里已投资办孤儿院,不允许旗县再办。青格勒图一声令下,他们不给签,咱们自己办,就这样在2008年,玛希毕力格自费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非盈利、纯公益性的正蓝旗博爱福利院。正如正蓝旗民政局副局长玛希赛带着玛希毕力格,翻越正蓝旗10182公里的山山水水,想让最贫困最可怜的孩子来到博爱福利院。他对记者说:“我们再怎么辛苦,都抵不了玛希毕力格心胸的0.0001,全内蒙古自治区个人办孤儿院,

在和玛希毕力格的聊天中,记者对儿童福利院有了初步的了解。福利院有22个孩子,最大的18岁,最小的4岁,男孩10个,女孩12个,蒙古族17个,汉族5个。其中有三个孩子已分别在呼市、鄂尔多斯上大专。从2006年至今投入生活费30多万元,房舍40万元,其中每年药费至少3000元,每星期大孩子零花钱10元,小孩子5元,半个月洗一次澡,二十天理一次发,逢年过节带着孩子们出去搓一顿,粗略计算福利院每月的花销在9000多元以上。平时,7个念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在福利院居住,读初、高中和中专的学生在校寄宿。每逢节假日,玛希毕力格和妻子李树芬便放下工地上的活,将孩子们接回福利院这个大家庭,为他们换洗衣服、洗澡理发、发零花钱、买肉买菜集体改善生活,孩子们在这里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快乐。

在福利院发生的许多故事,让记者感动。生活在孤儿院念三年级的乌仁毕力格慢性阑尾炎突发,玛希毕力格和妻子连忙将孩子送到旗医院,又是打针又是输液,出院后又为他买回了营养品。年仅4岁的弃婴其日嘎,见到玛希毕力格和李树芬便喊“爸爸、妈妈、抱抱”,亲热的不愿离开半步。哈毕日嘎镇二架子村正在读初三的孤儿李艳泽,有一次晚上偷偷跑了出去,这下可急坏了玛希毕力格和妻子、保姆,大家连忙分头去找,直到天快亮时才从一家网吧把他给找了回来。玛希毕力格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给他摆事实、讲道理,用亲情来感化教育他。现在,李艳泽不仅改掉了偷偷上网的坏习惯,而且还在生活上帮助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用爱心传递着爱心。与此同时,玛希毕力格还在旗民政局的帮助下,为符合政策的6个孩子每人每年争取到2800元的救助款。

如今玛希毕力格的博爱福利院因城镇建设统一规划被拆迁,他便将自己的平房以2000元租了出去,花5000元房租和2180元取暖费在小区为孩子们租了一栋楼房。他说虽然这样开支大一些,但孩子们住得舒服、安全。目前玛希毕力格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兴建的博爱福利院大楼正在紧张施工,该三层大楼建筑面积1137平方米、今年10月份孩子们便可搬到宽敞明亮的新家学习和生活了。玛希毕力格自收养资助弃儿,孤儿和单亲贫困家庭孩子以来,已为他们支付生活费、学杂费、购买衣物、看病等支出30余万元。这些年,玛希毕力格和妻子在外包些小工程挣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博爱福利院的孩子们身上了。玛希毕力格说自己不图什么回报,也不责怪社会上某些人的误解,只要这些孩子们也能够同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长大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就心满意足了。正如玛希毕力格说的那样:“孤儿不比别人差,在社会上应该有地位,他们也能为社会做事,孤儿也能奉献爱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张昊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子午书简点评:

善良是人类社会永远追求的一种美德,它是推动社会步入文明的一种动力,支撑着道德大厦不致坍塌于沼泽。一位普通的牧民——玛希毕力格,不但具有善良的美德,而且也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新的公民道德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文章评论共[3]个
子午书简-评论

问好昊文!at:2011年08月04日 下午5:42

子午书简-评论

问好昊文!at:2011年08月04日 下午5:43

张昊文-评论

谢谢at:2011年08月05日 早上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