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少年王风雨求学路 除夕夜瑞雪迎春至
在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似乎大家都不知道看电视,每天吃过饭相互约好了似的,一块去上学。我们这个小村子地形崎岖,东、西高一点,上面分别住着十几户人家;我住在中间,有四户人家。整个村子仿佛一个锯齿波般睡在大地上。也许是学习好一点的缘故,东西两边的孩子自然都是以我为中心,而作为一个孩子,却是喜欢这种感觉。
上学的时候我们并不安分,反正走的早,乡下路又多,我们自然乐得是每天换一条路,体验一下不同的新鲜感。路上看见一条蛇或者鱼,都会吸引我们半天。也许都是从小和爷辈的人惯了,听得一些的鬼故事,均是发生在我们路上的池塘啊,芦苇荡啊等地方,大家有些小迷信,都不敢靠近水源。上了几年学后,渐渐的淡忘了这些,依旧玩我们自个的,高兴就好。临近学校,也快上课了,远远地看见许多同学过来,一帮帮地,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看来都是不同的生产队中的孩子。有人说,童年是什么?不仅仅是盼望着放学、盼望着下课的年代;更是当你摔的最疼的时候也能露出纯真的笑容,你的脑袋中每天都会存储大量的信息,当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觉醒来,留下只是那些快乐。孩子自然也会怄气,有时候,西边的和东边的孩子就不合了,大家很小又不会劝人,只好听之任之。过不了两天,就会过来找我了,“你还带我们玩吗?”“嗯,我们一块上学……”于是大家又和好如初。
放学的时候,大家似乎都不愿回家,我们就会选一条好玩的路,大家时而小跑,时而停下来玩耍,忘记了时间。夏天的时候,山上有很多野果子,吸引着大家去找,虽然有蛇,有虫子,却阻挡不了孩子们的脚步。大家小心翼翼,生怕被虫子蛰到,女生就在旁边等着,拿到后,我们一块分享战利品。“山里红”、“老山猫”的味道至今是忘不了的。再往前走,就会经过一大片荷塘,满池子的荷花,在夕阳中发出惹人的味道,却恼这群孩子不懂得品尝。前面是一片高高的断层,下面是一条小溪,上面长着简单的植物,露出光秃秃的泥土。我们喜欢从这爬上去,虽然只有几米之高,却成了我们孩子的乐园,而女生只有绕道而行了。上面就是一片青草地了,很干净,这是我每次回家最喜欢的地方,我们会满地的打滚,嬉戏,直至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的回家,虽然免不了一顿训斥,却也不在乎。途中经过,一个古井,一年四季是清清的水,好像是天然的,下雨,大旱依旧如故,父亲小时候也曾在这挑水回家。那时候也已经荒废了,里面长了水草,成了我们洗手洗脚的好地方。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知道是不是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记得那时候十来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仿佛只知道玩乐。不光是在家里,在路上,甚至在学校里。那时候的男孩子仿佛不懂得爱情,眼里面没有女生的影子。教室里几十个同学被分为三块,中间的多些,有7纵行,第一排刚好坐了我们7个,我们自封为战国七雄,并不懂得多少历史,就那么自封为一个国家。于是乎,中间的一位同学自封为秦国后,我们就开始攻击他了。我们会想些好笑的点子整蛊,有一段时间他出去之后进来,总是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六国”,生怕一不小心又中了招。上课安心学习,下课就进行着未完的游戏。那段时间也是衣服鞋子破的最快的时候。偶尔碰上雷阵雨,大家就没得玩了,只好默默地等待着放学。校门口早已聚集好多等孩子放学的父母,送伞的,送鞋的。我们这帮孩子离家远,家里忙,基本上是不用等了,大家冒着雨就冲出去了。鞋子自是无法穿,大家都会脱下来,赤着脚,一浅一深的踏在泥泞的路上。偶尔一个人不小心滑倒,我们就会开心的笑起来。不到半路,每个人身上都会沾满了污点。路过荷塘,每个人下去摘了一定荷叶,顶在头上,任凭豆大的雨滴打在头上,滴滴答答的,舒服极了。我给妹妹也采了一顶,大家又一块往前行。远远地看见父亲过来,手里拿着几把伞,这家的,那家的,没有的只好继续顶着荷叶了。大家牵着父亲的手,拉成一排,慢慢的上坡,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滑倒,并没有许多人在意。那几年,这样的情形也不少,脚也被划破了好几次,想起来,却依旧感到一股子兴奋。
那个时候的冬天还是很冷的,经常会下起及膝深的大雪,我们走的早早的,拖着步子向学校出发。一路上打雪仗,或是一不小心将树上的雪晃到别人衣服里,然后堆个雪人,放学的时候看看还在不在……直到都累得大口的喘着白气,才向学校出发。路边的小水沟总会结上厚厚的冰,我们就在上面行走,若是有谁不小心滑到了,会引得我们一大帮人坏笑。若是发现点兔子,山鸡的脚印,那就更好玩了,我们会一路跟着,寻到源头,确认找不到了才会回去。妹妹经常是不愿和我同流合污的,总是和一帮女生早早的回家。一次,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我们还依依不舍的找兔子,伙伴嚷嚷着,“你看谁来了?”我转了一圈,一回头,看见父亲严厉的眼神,我低下头,默然不语,和父亲回家了。过不了几天,就迎来了寒假。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快到过年的时候,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远方的亲人会陆续回家,路上是匆匆的脚步,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童谣道出了这段时间的热闹。不过,对于上学的孩子们来说,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二放假,然后回家,第二天就是小年夜了,仿佛也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村子里的人也开始忙碌起来,办年货,祭祖,都是少不了的。
小年那天,爷爷找出了家里堆积已久的柴火,生起一堆火,烟很大,爷爷一个人在前门口小心的看着,等到饭结束,这火就会只剩下红通通的碳了,就可以放到堂屋来。奶奶和父亲炖起了几块肉,几只鸡,平时没看到的东西,这时候像变魔法般一下子都出来了。晚上,大家热热闹闹的吃完饭,就等待着新年的到来了。按照我们那边的说法,从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每天都有规定的。还有顺口溜,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都已忘却。孩子们都回来的时候,父亲会带着我们去祭祖,踏着雪,远远地走到山上,提着纸钱,香烛,炮火,来到一座座先人的坟茔前。妹妹是女孩,乡下人迷信,是不让女孩烧纸钱的。等差不多了,从父亲开始,我们3个人轮流磕几个头,讨个平安。不远处稀稀拉拉的传来炮声,都是在进行同样的仪式,颇有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若是没有雪,坟头就会长满了枯黄的野草,每年的这个时候,总会看见几处坟头被烧,祭祖的人扯下一根松枝奋力的扑救着。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就会盘算着年货的事情了,要算到正月里上哪几家,要备上什么东西,吃什么蔬菜等等。我和妹妹自是乐得清闲,顶多缠着爸爸给我们买些好吃的,实在无聊也会拌几句嘴。父亲若是听见,就会说我们了,说现在时代变了,过年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讲究,但吉利话还是要的,有些话不该说就不能说。然后又唠唠叨叨的一大堆,说他小的时候爷爷是怎么怎么教导他的。爷爷奶奶就坐在旁边乐呵呵地听着。每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见父亲推着那辆自行车回来,我和妹妹就会抢上去看好吃的。父亲每天都会说,路上又碰见哪家的回来了,言下颇有感慨之意,大概是想念母亲了吧。说罢,从口袋中掏出两条鱼,两只鸡,就忙活起来。我们这边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就断了宰户,意思说,是不能在杀鸡呀、鸭呀什么的。所以,二十七的时候,家里就会基本上准备好放着,冬天也不会变质。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我和妹妹也有了兴奋劲,早早的起来,嚷嚷着“过年啦,过年啦”,一大早打开电视,可恶的广告总算没有了,转播着中央电视台的“一年又一年”,就这么开着。妹妹起来后,父亲就交代了,今天要好好的,不要拌嘴,不要摔倒,凡事都要讲个彩头。然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对联,在炉子上打上一勺浆糊,嘱咐我们俩把对联贴上。这也是有讲究的,贴上对联,讨债的也不能来上门要债的,这是规矩。爷爷一大早就开始收拾一大笼火出来,到了晚上一家人就可以坐很久了。奶奶忙着做饭,父亲取肉。什么鸡、鸭、鱼、肉都要弄上几块,分几口锅煮。家里用的是土锅,奶奶在下面看着火。就这样,热热闹闹的到了中午,简单的吃点饭,甚至不吃饭就要张罗着年夜饭了。和北方不太相同,我们这边年夜饭是不太习惯吃饺子的,反而是一大桌子的菜,大鱼大肉的,一家人吃一顿。父亲说,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吃不到一块肉,只有到了过年这天,家里才会炖上几块腊肉。父亲就跟在奶奶后面,不停的催着奶奶,“娘啊,快点炖肉,快点炖肉啊……”,可是,一直到下午,奶奶才会拿出一点肉,晚上的时候没人吃一点。现在是好多了,看着干干净净的家,又贴上了对联,红红火火的,让人心里不自觉的就高兴起来。天一直是阴沉的,到了下午,果然还是下起雪来。瑞雪兆丰年,我和妹妹满院子的乱跑,堆雪人,冷了就到爷爷那边暖暖手,很是兴奋。3点多,父亲忙碌起来,远处已响起了炮声。这是过年早的,家里穷的,过年就会晚。父亲,捞起肉,不紧不慢的切开,一盘盘的装着,我和妹妹在旁边偷吃,父亲笑笑,任我们胡闹。奶奶从菜园子中,拔出几棵白菜,回到家中,压出井水,温温的,洗干净了,这是晚上的素菜。眼看着天暗了下来,父亲也准备的差不多了,我和爷爷抬出那张八仙桌,抹干净了,摆上凳子。父亲取出香烛纸炮,现在堂屋烧上几张纸钱,一炷香,点两根蜡烛,拜菩萨;然后到厨房,同样的动作,拜灶王爷。然后在院子中摆上长长地一挂炮竹,点着了。这炮竹完了,就是吃饭的时候了。远处,仿佛大家约好了似的,都响起了炮声。爷爷奶奶上坐,父亲居左,我和妹妹在右边,然后又拿了一个空碗放在父亲旁边,算是母亲的。接着就吃起来了,父亲为爷爷奶奶倒上酒,喝上一点。一顿饭,就这么和和美美的结束了。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念叨着远在异乡的母亲。吃完饭收拾一下,一家人就围在火旁边看电视。父亲找出几种果品,摆在旁边,花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自家种的唯一一种在过年的时候吃的,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准备。爷爷奶奶不看电视,却也在旁边守岁,这是传统,不能改的。我们跟着春晚,吃着东西,到了12点的时候,父亲起身,又拿出一挂炮竹点燃了。这是迎年。爷爷奶奶也去睡觉了,我们待了一会,也去睡了。正月初一,一大早,我们也醒了,也许根本就睡不着吧。父亲再次点燃炮竹。这是送年。爷爷奶奶是长辈,快到中午的时候就会有人多来给爷爷奶奶拜年了,我们这边不会磕头,只是提着东西,吃点饭就回去了。正月里都是如此,我们也会随着父亲到外婆家,姑姑家。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十五,这是和除夕差不多重要的日子。正月十六更是被称作“小初一”。我们会跟着父亲去街上挑几个好看的灯笼,买上几只烟花。晚上吃晚饭,就是热闹的时刻。我们跟着父亲,到池塘边放烟花,很小,不大会的功夫就结束了,但我们依旧很高兴。父亲准备好几段蜡烛,替我和妹妹装在灯笼里,点燃了。我和妹妹就会提着灯笼满村子的乱跑,有时还会和其他伙伴约好了一块。天冷,却挡不住我们内心的火热。淡红色的灯光照在路上,点亮了我们轻快地脚步。一圈下来,很晚了,我们也累了,回到家中玩耍一会就睡下了。第二天要上学了……
已有许多年不曾在家过元宵节了,每年走在街上看着他乡的灯火,脑中想的,是童年时刻永恒的欢乐。
——纪念我的儿时伙伴
——纪念家里的春节
-全文完-
▷ 进入若水寒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