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歌哭往事尽随风乘马班如

发表于-2011年08月10日 下午6:38评论-2条

歌哭往事尽随风

漫谈章诒和的小说《刘氏女》

人生如风。

得意时春风得意马蹄疾;失意处惊风乱飐芙蓉水,哀怨看冷雨凄风打画桥。最恐怖的莫过于身处命运或时代的飓风中倏忽天上,瞬间深渊,颠沛零乱,难以自己。

在章怡和看来,政治绝对是一场飓风。从繁花似锦到落叶萧瑟直到冰雪严冬,从世家子弟到莫名沦为楚囚,甚至都没有阐明自己政治立场的机会,可谓阅尽了政治的波诡云谲。因此,她几乎在所有在大陆出版的文字中都会反复强调去政治化。

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表现往往与作者生活思想的流变有关。而人生中某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往往会给这种流变定下一个基调。比如,曾经在底层挣扎过的人大多会有一种为弱势群体代言的自觉;饱受专制之苦的人也会自觉为民主自由代言。人是矛盾的,对政治的忧惧体验,十分容易带来退守自藏的心理;而对于社会、人性的洞察,潜意识里又不可抗拒地产生参与政治的愿望。章诒和也不例外,在她的《往事并不如烟》和《四手联谈》中,这种自觉若隐若现。

如果说,那两本书的去政治化有说辞的成分,那么,这本书确实是真的想完全脱离政治去探求人性中固有的欲望与理性、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与较量。

既然是小说,必然要放在一个社会背景下去展开故事。说是小说,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历史,是她的亲身经历。因为把一个故事放在一个给自己给家庭带来巨大伤害的时代背景中去,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她也没有选择更利于冷静叙述的时空错位的“他者”叙述方式,而是仍然采取了第一人称。显然她认为以这种叙述方式通过对话可以更加真实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她以“我”的语气,以优雅而舒缓的文字,平静地叙述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更令人感到震撼。当然,这并非刻意,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感觉不同,因而落到笔下自然而然会有独具特色的风姿。

这是一个杀夫的故事。刘氏女是“我”的狱友。从农村嫁给了城里的工人老魏。开始很幸福,学习脱盲之后发现性格有差异,一直想离婚。后来发现丈夫有羊癫风,但又怀孕生了儿子。而杀人动机很简单,就是因为在一次“五一”看电影丈夫发病,让她由难堪而生恨。经过几个月的预谋准备,在一个冬夜,她杀死了丈夫并将尸体肢解腌起来,放在床下坛子里。结束后,她发现一岁多的儿子呆呆的坐在被窝里,不哭不闹。大家都以为老魏病死在乡下,几年无事。三岁半时,儿子姑妈从农村来探亲,在一次说起买肉做菜的时候,儿子忽然说:“爸爸该腌好了,可以拿出来吃了吧!”于是事发。

这种罪行不关乎年代,都是令人发指,十恶不赦。

她可以一念之间动了无法遏制的杀机,她又会在监狱里奋不顾身救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在刘氏女的身上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亲情、对爱情她也有着自己的憧憬,但从那个杀夫的冬夜开始,这些温暖的东西都已经离她而去了。因为恶,身边几乎没有人可以接受容纳她的善。但章诒和对她依然抱着怜悯和同情,这是一种对所有在善恶挣扎中迷失的人的一种近乎宗教性的人文关怀。这在小说中她对监狱生活描述和对各种狱友的态度可以得到验证。

我不知道章诒和是否信奉基督。但我很赞赏原罪说,因为这种信仰确实可以让人对生活充满敬畏,对罪恶报以宽恕。我更钦佩俄罗斯的文学大师们。在他们的眼中,自己对世界上存在着的诸多不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负疚终身——因为自己无力改变。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到索尔仁尼琴,这种思想一脉相传。而这种担当正是我们所缺失的,也是最需要的。

曾经看过一篇《刘氏女》的书评,题目大概叫做《红色年代的人性救赎》。其实在任何年代,都有必要对人性中的恶进行反思,进行警醒,进行救赎。

歌哭往事尽随风。但有些事,有些事带来的念想,会永远存活在记忆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荒唐的年代,
荒唐的故事,
人性被磨灭,
也显得很荒唐!

文章评论共[2]个
图斯曼-评论

欣赏佳作!at:2011年08月11日 清晨7:28

乘马班如-回复佳作不敢当,写写心情 at:2011年08月14日 上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