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们学校的校园里栽上了两排樟树,两边各有十来棵。如今都长得高高大大,枝繁叶茂,形成一道难得的景观。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地带。说上没山,甚至连个土山包都难得见到,有的只是很缓很缓的小岗,什么珍禽野兽就完全没有。说水没水,除了用以灌溉农田的一些小池塘外,离家很远的地方才有一条不足二十米宽的小河,小鱼小虾倒是有一些,不过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说到地域特色,也基本没有,既没有叫得响的民歌民舞,又没有名声在外的土产特产和风味小吃等等。
说到这些,并不是我不爱我的家乡,不是没有值得我怀念的人和事。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的农家小屋都是土砖瓦房。日子久了,这些屋子的四墙上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洞。就是这些墙洞,给我们一帮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每到春夏之交的季节,小麻雀们开始忙碌起来,在离屋檐较近的高处,成双成对的寻得理想的小洞后,便整天的进进出出经营自己的小窝,然后产下几枚小蛋,孵出可爱的儿女。
麻雀们总是很高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风和日丽,它们在自己的安乐窝旁兴高采烈地说着话儿,特别是儿女出生后,它们更是幸福得不得了,围在一旁唱着跳着,好不热闹。
这可惹羡了我们这帮孩子。看着听着它们蹦蹦跳跳叽叽喳喳的得意劲,欲望便油然而生。我们搬来梯子去掏那洞里的小蛋蛋,或者把羽翼未丰的小小麻雀捉出来,尽情地玩个够,最终是蛋打或雀死才罢休。
至今我还时时想起小时候的这些乐事。尤其是当年的一帮孩子们,天真无邪,怎么高兴怎么玩,那真叫做是无拘无束。如今可不一样,一切都在变,就连小麻雀的生活似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每天傍晚,校园里的这两排樟树上有好几百只小麻雀叫个不停,在枝叶间飞来窜去。我很是奇怪,难道它们是要在这树上停宿吗?这可不对呀?我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百鸟学艺》,其中就写到小麻雀是以屋檐下的小洞为家,我们也无数次地从墙洞里掏出麻雀蛋和幼子,它们的确是应该回到墙洞里去安全地睡上一觉的呀?
但是,我很快就找到答案了。原来,由于人们生活过得好了,以前的土砖瓦房都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楼房,四周墙壁乃至屋檐处都封得严严实实,连个针眼大的孔都没有,哪还有麻雀们安以为家的小洞呢?
麻雀们别无他法,只好选择在树上栖息。我却不放心起来:它们在枝上露身过夜倒还行,可到了生儿育女的季节怎么办?它的蛋产在哪儿?怎么孵化儿女?儿女出生后又怎么安全生长?
也许我这是杞人忧天。看看树上蹦来跳去、说说闹闹的麻雀们,不就知道它们照样生活得很好吗?生活本来如此,不管怎么变来变去,总还得继续。麻雀自有麻雀的生存方式,你改变了它生存的环境,它不变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反倒是我们自己,本来应该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中生活的孩子们,却整天关在屋子里,为所谓的前途而扭曲了对生活的态度。
-全文完-
▷ 进入天涯邻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