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跟我游“苏坟”(之三)李运昌

发表于-2011年08月15日 上午10:50评论-7条

广庆寺门前的一条道路,就是二十年前的老路,这里曾经来过无数外国朋友,他们讲着平民听不懂的话,三五成群,到此一游。那时候,我们看到外国人,羡慕的要死,如果不是三苏坟,不是广庆寺,我们这些孤陋寡闻的乡下孩子,怎么能见到外国人呢?

我跨过广庆寺门槛的时候,用手抚摸一下大门两侧的石雕说道:“我感觉这门槛很低,没有少年时代看到的开阔了,是否又改造过一次呢?”

随从的苏坟寺村干部说:“没有改造,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只不过曾经粉饰过一次,看着有点新了。”

我听他这么说,心中似乎有所悟。少年时代的眼光,没见过大天大地,和如今的眼光能一样吗?现如今,见多了寺庙古刹,感觉这里的广庆寺,居然是如此的冷清,几十年过去了,没见到一个住持的僧人。

广庆寺虽然没有僧人,但是因为苏东坡葬在这里,因此,它有了“寺因坟而显”的美誉,后人称谓的“苏坟寺”,也就是这样的来历。

据传,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后来在朝廷任职礼部侍郎,奏请高宗皇帝,将广庆寺改名为广惠寺,该寺僧人常年守护苏坟,且在春秋季节举行祭奠仪式。不知道何故,如今的牌匾依然是广庆寺。

广庆寺院内,建有三苏祠,祠内供奉有三苏雕像,墙壁上有古代的壁画,其人物画像极为夸张。这里的钟鼓楼,悬挂的一个大钟,有点锈迹斑斑,就像是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曾经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历史的变迁。另有四大天王、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塑像等,俗话说:“一人不看庙,二人不看井”,这是民间古训,因为这些寺庙中的雕塑十分霸气,显得没有那么祥和,胆小者自然心生胆怯,故有“一人不看庙”的说法。“二人不看井”是因为担心他人图财害命,所以民间有两个人在一起,不去野外看井的古训。这都是民间口头的传说,与三苏坟毫无关系,大家可信,也可不信这样的传说。据广庆寺现存的碑刻记载,原来的寺院面积为680亩,寺院内格外辽阔。近代出版的《漫谈寺院文化》一书曾说:“宋代的广庆寺山门、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祖师殿、伽蓝殿、东西配殿、罗汉堂、僧房(东西各一栋)、塔林等十余座建筑组成。原寺历经战火等损毁,部分遗址地基和古侧柏尚存。”

现如今,大家看到的广庆寺,都是后人根据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不断行善修葺的结果,最初的广庆寺,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广庆寺的院落,有几棵苍翠的柏树,其树龄近千年了。

如今的广庆寺“总占地面积约6730平方米,主要有南天门、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普贤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东西配房、三苏祠堂、东西耳房、过厅、官厅等古建筑17座。”

在广庆寺院子的东侧廊坊之下,近期建有东坡碑林。这些碑林,是一九九七年以来,郏县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的结果。随来的村干部说:“我们家乡的三苏坟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他们没有少来这里参观,而且他们都是崇拜苏东坡,朝着苏东坡的名气来的……”,据他介绍,在广庆寺院中,享誉全国的书法家,曾任职书协主[xi]的启功大师,他在这里留下了墨宝,为这里的楹联等书写丹青。除了启功大师,另有沈鹏、王学仲、等190多位著名书法家,他们大显身手,先后书写东坡诗文100多篇。在广庆寺的“大江东去碑园”,有100位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书法家,他们曾聚集在这里,彼此以自己擅长的篆、隶、楷、行、草等不同笔体,同时写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我和安阳的朋友望着这些排例整齐的青石刻出的碑文,犹如在众多书法家的人群中穿行,于是如此遐想,苏东坡从四川眉山来到郏县这一偏僻的村落,900年后的今天,居然有这么多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到此一游,留下这么多的墨宝,虽然不是一个奇迹,想来他是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了!有些碑刻,是古体字,我依然看不懂,凭仗对苏东坡词的熟悉,可以默然诵读。有些碑刻,如柳体的刀刻痕迹,十分讨人喜爱,忍不住放开拘谨的胸襟朗读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这首诗词脍炙人口,不但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成就了中国这些爱好书法的志士同仁,他们的名字将因东坡碑林而不朽。我个人认为,只要是稍微读过书的人,他们几乎都是苏东坡诗词的爱好者,何况是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怎能不崇拜苏东坡呢?回想过去,我逛郑州的古玩城,曾淘到上中下三册《苏东坡全集》来读,后来这一套书被河南《法制日报》的一位记者朋友拿了去,至今未曾归还,想来有点遗憾,因为这一套书籍,曾让我耿耿于怀,不是我小气,而是因为我对苏东坡极度的热爱,况且后来多次逛古玩城,再也寻不来那样的《苏东坡全集》了,怎能不让我遗憾呢!有了这样深刻的感触,我借朋友的书籍阅读,没有不归还那一说。

再后来,我每一次逛古玩城,在诸多书画商行漫步,曾经多次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词佳句。我时常臆想,不知道这些执着追求写字的书法家,他们因为热爱苏东坡的诗词,是否拥有了“因文而显其书法”珍贵的优越性呢?

在广庆寺,这么多新时代的书法家,他们为了表示对苏东坡的敬仰,同写苏东坡一首诗词,而且雕刻成碑文留存于世,就这样和苏东坡为伍了。虽然这些书法家和当地政府的官员,他们这般积极的行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略显有作秀的嫌疑。但是,大家如果到了广庆寺的现场,见其碑林书法的真功夫,一饱耳目眼福之余,顺其自然的朗读一遍碑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除了感慨苏东坡人生之沧桑,也就忘记了这些书法家是否“作秀”的怪想。

当初年少,目不识丁的我,曾经是苏东坡的粉丝,我背诵这首诗词的时候,是在田间地头的一棵树荫下独享其乐。因为劳作累了,歇息的瞬间,急不可待地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籍阅读,直到会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且熟烂于心。我就这样感触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神韵。其实,我那时的阅读能力,似乎白话文也读不顺口,何况是文坛巨匠苏东坡的文章?我不懂古文,却对苏东坡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其文章。每一次诵读他的诗词篇章,总是从中读出一种大气的文风,读出一种视野开阔的人生,读出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生活感触。也许,这就是苏东坡大作家的魅力所在吧!

在广庆寺院内,既然有三苏祠,不能没有竹子。苏东坡曾有这样理想的居住环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广庆寺,见多了残碑古迹,读多了谶语妙句,赏一次竹子的斑驳翠绿,将产生另一种诗意画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待续下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李运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亦仁亦智点评:

苏东坡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中最有名气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成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绝句。作者有幸游览“三苏”墓,实是庆幸。
文章抒写了游览三苏祠的见闻感受,文笔细腻,毫无疏漏,选材精确,值得借鉴!

文章评论共[7]个
曲径幽通-评论

欣赏图斯曼优美的文字,问好朋友!at:2011年08月15日 中午1:00

曲径幽通-回复对不起朋友,张冠李戴了。 at:2011年08月15日 中午1:01

曲径幽通-回复欣赏朋友优美的文字,问好老朋友! at:2011年08月15日 中午1:02

曲径幽通-回复欣赏朋友优美的文字,问好老朋友! at:2011年08月15日 中午1:02

曲径幽通-回复由于近日网络系统不好,点评往往回复不了,名字打错了,请朋友谅解! at:2011年08月15日 中午1:08

李运昌-评论

哈哈,欢迎光临。at:2011年08月15日 中午2:51

文清-评论

上午咖啡下午茶,午后带着香茗来看望老朋友,请老朋友一杯清茶!at:2011年08月15日 下午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