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下馆子随记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11年09月20日 下午5:06评论-4条

周末,略得一时闲暇,我便开始在新闻、文学、历史等网页上作些休闲式的浏览。许是心态松弛使然,在不知不觉间就过了吃中饭的正点时光。大约投入认真是我的极为难得的优点,不独工作,就连自我的娱乐熏陶也是如此,以至于连小儿几次探头探脑地入到电脑房窥视也不曾觉察。

“呵呵,当神仙呢,还‘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这饭,吃也不吃?”一声断喝,教我蓦然吃了一吓,赶紧回头:但见女人双手叉腰,气咻咻怒目而视,而一旁小儿也不怀好意地暗自偷笑。我一时醒过神来,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闭网页以及电源,然后赔着笑脸随女人和小儿直奔大街而去。“吃什么?下馆子?”在走过几条街道后,不待我谄媚地堆上如花笑容,女人便昂昂然冲新开张的火锅店而去。虽然一路行来,道不尽大小排挡亲民风光无限好,赏不尽新旧饭庄雍容华贵气质高,赞不尽中外快餐方便快捷花样妖,但“妇唱夫随”,我还是随了女人对火锅的情有独钟。及至开吃,女人的脾气早被火锅的诱人香气给抛到了一边,变得有些眉开眼笑起来。

于是,在一派心平气和的祥和里,透过袅袅腾起的气雾,我依稀记起了过去关于馆子的种种片段。让思绪飞,我自然地想。

最早知道“馆子”一词,大约得益于走南闯北者的介绍。所谓走南闯北者,不外乎“走进来”和“闯出去”两种。“走进来”的形式很多,挑货郎担“鸡毛换糖”者有之,牵猴带狗演把戏者有之,卖膏药耍把势者有之,号称打虎卖虎骨跑江湖者有之,总之是络绎不绝。那时的乡风也比较淳朴,许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云云还未形成市场的缘故,借宿、留饭简直寻常得紧。而闯出去的相对单纯一些,比较多的是受大队委派去很远的地方巡回养蜂以及偶尔零星的“搞副业”,他们总在过年前几天才回家作短暂停留。那时的我应该小得很,总觉得他们这些“走南闯北”者很神气很神奇,言谈举止的做派很是不一般,眼界视阈的开阔程度匪夷所思。在他们的唾沫横飞里,我第一次听到了“馆子”的种种传奇。综合各类描述片段,兼之自我的再造想象,一副“馆子”场景浮现了出来:但听人声鼎沸,但闻香气弥漫,但看人来人往,饭桌上是顾客狼吞虎咽,饭桌间是服务员往来穿梭。已吃上的占着位置红光满面,未吃的等着位置望眼欲穿。还出现独特的排队方式——未吃的顾客站在正吃的顾客身后,用一只脚踩住凳子的横档,意即“接下去就轮到我上饭桌吃饭了”。如此景象,倒也是有趣得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活动范围也在渐次扩大,眼界自然也相应开阔起来。特别是家门口学校的撤并,更是让我每天都往返于生产队和大队之间,有时甚至能利用中午时间到临近的大队溜达一番。于是,我看到了“馆子”的农村形态——饮食部。但见三两间平房连在一起,一块木牌上端端正正地标注着“利群饮食部”,虽然有些掉漆,但在我看来,字是好看得很的。窗口只有小半个窗户那么大,上面摆着一个竹篓,里面是几根黑黄色的油条(俗称“丝瓜精”),几个屉笼在竹篓内侧隐约可见。许是我对饮食部的“瞻仰”不是时候,整个场面显得很冷清,窗口鲜人问津。我又透过另一侧的窗户望进去,也只见空荡荡的几张饭桌。所谓的“馆子”,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几天后,我跟大人出来赶集,又来到了这里,所见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正是收购生猪的日子,资料部门口熙熙攘攘,大人们抬着各式各样毛色的猪排成了长队。猪的哼哼声,人的谈笑声,错杂有趣。已卖了猪的,便有相当一部分人往饮食部涌去。我啃着自带的面包,跟随他们前往。但见饮食部的窗口人头攒动,里面也是人声喧哗。这才是真正的“馆子”啊!我为传闻和现实的终于一致得到了廉价的满足。

等到我进入“馆子”切身感受一把的时候,已经是小学毕业升入重点初中的事了。入学地远在七八十里之外,算得一个大的集镇了。出校门走几百米,就来到了繁华地带,但见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馆子”随处可见,毫无稀缺可言。我置身其中,颇有点眼花缭乱。当然,介于求学者的身份和当时的生活水平,家里光是为我缴纳书学费以及日常饭菜票购置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其他的零花钱自然不会太多。在我的印象里,两三个星期加在一起,可供我自由支配的钱也不会超过五块。所以,“馆子”虽多,诱惑虽大,也由不得我兴之所至。记得第一次走进“馆子”,还是和好几个同乡“组团”的。且说我们几个人在某间“馆子”外巡视观摩了片刻后,才探头探脑地走了进去。围着一张饭桌坐下,我们一人要了碗两毛钱的馄饨。虽是最低消费的类别,但我们吃得也是红光满面。可能是因为独立消费、独立“下馆子”的缘故,我们走出“馆子”后还有点志得意满的味道,而对于店老板的那种不屑目光却没有丝毫觉察,又或者是觉察了却不以为意。后来档次渐渐提升,变成了三毛的阳春面、四毛的肉丝面、五毛的肉片面、六毛的沃馄饨。至于点菜吃饭的“奢侈”,那仍然是心向往之而不可得的。直到快初中毕业,我才勉强尝试了次——周末悄悄找了家小馆子,点了盘一块二毛的红烧豆腐并一瓶四毛的桔子汽酒,慌慌张张又兴高采烈地过了把瘾。

再后来初中毕业进入师范,下“馆子”就变得相对容易起来。师范远在几百里外别县的一个古镇上,历史悠久且山水秀丽,商贸繁华又古色古香,静谧之风山边来,谐和之水江中游,是个既可静心求学又能安逸惬意的地方。更重要的还在于经济基础——入了师范即跳了农门,国家的补助很是优惠,除了每月提供三十元菜票和三十斤饭票外,每个季度还有二十六元的生活补贴;又因了路远回家的不方便,每个学期的零花钱也基本一次性备足,大约在一两百元左右。有氛围、有馆子、有钞票一旦对接,那缺的就是“由头”了。这要简单得多:或者是站在江边大坝上,念“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不期然起了乡愁需要排遣;或者考试测验不理想,特别是挂了红灯有补考之虞,忧思之情需要宣泄;或者期末考试结束将要返乡回家,归心似箭之心需要分享……林林总总,信手拈来。总之,每个学期我都会和同学正儿八经地下那么三五次“馆子”——每次都点上那么三五个菜,再悄悄地喝瓶啤酒,一般都要消费掉十五元上下;付款也视规模而定,只有三四个人则轮流坐庄,人多了就在结帐时凑份子。至于吃面之类,则寻常得可以忽略不计了。

现如今,下“馆子”更是稀松平常。但凡愿意,大可“日日‘馆子’,‘馆子’日日”,其供给的丰厚程度和丰富程度,显然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在cpi神勇无比的时候,我还是会捏紧钱包,作自力更生的掂量。而“饮食部”云云记忆,则像老照片样泛黄有味,像老黄酒样愈久弥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精华: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馆子”,这样亲切,记起了一家人,很亲热的到路边那些小吃店里,
很随意的点上几个小菜,男人喝点散装的白酒,女人孩子喝点饮料,耳畔,听南来北往的客人聊着那些社会上的趣闻轶事,在暖融融中,感觉那么惬意舒心。
文章文字朴实流畅,略带诙谐中把“下馆子”从小到大,一路写来,令人感觉很亲切,生活味浓浓。

文章评论共[4]个
美泉-评论

欣赏这样非常贴近生活的佳作,读后给人一种舒畅愉悦感触。问好老朋友!at:2011年09月20日 下午5:29

明镜亦非台-回复感谢鼓励,握手! at:2011年09月20日 下午6:13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清凉的秋不期而至,祝老朋友秋安!at:2011年09月20日 下午5:33

明镜亦非台-回复呵呵,谢谢朋友。 at:2011年09月20日 下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