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又登天马山。
这个“又”字不是说我们“第二次来”的意思,而是说我们以前已来了多次了。的确,特别对我来说,二十年前我就在天马山下的万源师范念书,那个时候学校开展活动来登过;星期天跟同学或者朋友一起来过,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反正在印象中经常在往山上跑。那时还不叫天马山,叫塔子山。山上的塔子我们最先也不知是什么名,我和几个“好奇”的同学还去县图书馆翻过县志呢,才知它叫“文星塔”,系光绪12年,由时任太平县(今万源市)游击徐其中,募资修建。注意这个“游击”是个武官名,位系三品。
我爱登山,我喜欢那种站在高处向下一览众皆小的感觉。如果有山风迎面吹拂,掀起我额前的头发,我张开双臂,仰望苍穹,有拥抱蓝天之势,那感觉就更妙了,心里就更舒畅了。
今天来等天马山也算临时起意,没有多少准备,出门后才呼朋引伴,结果他们都各自有安排,我们一家三口只好随意而去。
天马山从山脚到山顶,我们走的路程可以分为三站。
第一站是苹果园。坐车可以从山脚盘旋而上到这里。 我们今天没有坐车,从家出发都是徒步而行,我们走的小路,也是近路。只是难为了琴,因为她穿的是高跟鞋,可她也没有什么抱怨,还说就是要出来走走,坐车就没有感觉了。我们边走边聊,很开心,不一会儿就到了。
苹果园是以盛产苹果为名,这两天也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可惜我们来晚了,已没有挂在枝头的了。再一个就是在这儿农庄比较多,因为车能上了,地势比较平坦,所以城里的人就拖男携女在这儿透透气,散散心。今天的人比较多,有些热闹。我们在这儿小憩了一会儿,准备正式登山,结果琴因为鞋的原因就不再上去了,只有我和女儿继续前行。
从苹果园往上走,一起步就是石梯,笔直向上,我女儿有开始有些兴奋,跑了几步对我说:“爸爸,这个石梯走快点有点像我们在学校上体育课时练高抬腿跑。”我觉得真有那个感觉。陡是这段路的最大特点,你走一段回过来看,只看见后面上来的人的头和上身,我女儿转过身一看紧紧抓着我说:“爸爸,我好像有恐高症?!” 我也提醒她要小心,是栽不得的。
登了大约二十来分钟,我们就到了第二站——观景台。这可不是小台子,而是一个大操场,贴了地砖,还镶嵌出了美丽的图案。边上修有长长的凉亭。已经有很多人登上来了,有的在边上远望,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凉亭里悠闲地聊着。我们到凉亭里坐下来歇息。在这里可以把山脚下的一切尽收眼底。那些所谓的高楼大厦这时已经渺小得像个积木玩具;那飞奔的火车也似细蚓前行;平时那穿梭的车辆和那刺耳的喧嚣现在都没影儿了。
观景台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歇了一会儿继续前行。第三站直抵文星塔,依然是石梯,虽然比刚才的要平坦点儿,可路要长一些。有很多人都很犹豫,所以上去的人不是很多。抬头向上望去,做在石梯上歇息的人也不少。我们继续前行,没过几分钟,我们就成排头兵了。女儿其实也有些累了,她在羡慕她妈妈在下面的舒坦,但她还是说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也给她说,我们登上山顶没问题。让她看有的老奶奶也在登山,还有就是可能是住在山上的,背上还背着大箩筐玉米都在登呢。
这第三程路的确长,中间还有几个小平台,我让女儿估计她说反正是一千多步以上,我们没有坐下来歇息,累了就站站,可能又用了半个钟头终于到了文星塔。
文星塔还是那个样子,依然古朴。可转过来一看,远山近景尽收眼底,与以前相比那是焕然一新,一个山中小镇 已有现代风韵。这可能是二十年前我们想都没有想到的。眼前一道石梯一挂到底,这些石头都是靠人力一块一块扛上来的,我真的慨叹人民的创造力。女儿一下子又兴奋了,忙不歇息地爬上文星塔的底座石梯,拿起相机向四面八方拍起来。其实比我们先到的已有其人,大概有五六个吧,只不过多是初高中的学生。我们在石梯上坐了会儿,上来的人渐渐多了,为了让他们也有地方歇息,我们就围着塔子转了几圈,主要是想多望望远方的美景。虽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但有平望千波涌的开阔,我亦心满意足了!
我们在下山的时候我们才看见满山的枫树在“燃烧”,一团一团的,在灿烂的阳光下,红得真的耀眼。一些红红的野枣子也在枝头闪耀着,很是可爱。眼前的一切把刚才的疲倦与劳累不知挤到哪儿去了, 下山的速度快多了,不一会儿就回到了苹果园。
-全文完-
▷ 进入枫香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