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巴中纪行之二:牛肉餐加K歌司马剑雪

发表于-2011年10月08日 中午1:20评论-7条

有一句农谚:“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意思是春分、秋分之时,昼夜时间各一半。日子已近十月,秋分已过,渐已昼短夜长了。仪陇虽是一个小县,汽车穿过县境却花了不少时间。车上的人,都知道巴中有一餐热腾腾的晚饭还等待着的呢。

原本走马王庙的路,结果村民指错了方向,绕了一大圈,多走出四十公里的路。夜幕降临时,才到达仪陇老县城。不管怎么说,这里距离巴中越来越近了,全车的人屏住呼吸,静听何表哥在手机里作向导。汽车穿过一个个乡镇,车上的人猛然在峻岭上看见一处山坳里,灯火辉煌,灿若群星。凭直觉这就是巴中城,禁不住惊呼:“巴中到了!”山里的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走,正如陕北歌谣里唱道的那样“咱们拉个话话容易,见面难。”声音听得的地方,却要走上半天的路途,这便是山里的路。直到汽车进入一个灯火通明的隧洞,我才明白巴中城中真的到了。

说到这个隧洞,何表哥曾在电脑上的卫星地图上指给我看过。这巴中城果然是四面环山,仅这隧洞的大路通往外界,颇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进入隧洞,有洞天石扉,豁然开朗之感。在古时候,这样的隧洞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若张飞不使计钓得严颜中计,可能一年半载也无法攻破城池。纵有山路可入城,那也不是利于厮杀的地方,这正是当年张飞坐于军帐之中的烦恼。看来张飞果真是粗中有细的人。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现代的巴中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封闭,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酒店,一样的霓虹闪烁,也一样的气派。坐在车上,望着目不暇接的灯火,直觉到现代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金杯车进入新城区,我们与何表哥会面,他直接将我们一行带到牛肉馆门前,在那里他妹夫和妹妹已等候了好几个时辰了。这是一家全牛馆,是北方人开设的,专卖牛肉,寻常日子里顾客不断,常常需要预订席位。披着店堂照射的灯光,顿感热情的气氛弥漫四周,一身的疲惫随着茶香飘上了屋顶。

四川人、重庆人都比较讲究饮食,算得上是食文化吧。刚上了几碟冷盘,一会儿爆炒牛腰花、牛心的热菜,迅速的摆上了桌,盆与碟子把子两桌席堆得尖尖的,让我们大有受宠若惊之态。既然是食文化,喝还是要喝的,巴中所辖的平昌的小角楼酒就不错,每桌一瓶,慢腾腾的喝,仿佛在吸吮本土的文化气息。菜也是要吃的,一盘卤牛尾,让我大感兴趣,别说味了,就是见着赭红的色泽,也增加了人的食欲,于是一节、一节的咀嚼,一边回味,一边享受。偶尔,舀一匙酸菜汤喝喝,咸淡皆宜。 说到巴中人热情好客一点不假。我们正在吃饭时,晓玲的表姐也赶到牛肉馆里来了。这边何妹子非要我们留宿在她哥哥家里;晓玲的表姐却以预订客房为由,要我们去她预订的旅馆歇息,一时蹉商无果。我在想,人在世上,多一份亲情、友情,胜过虚情假意一百倍。其实,世间的炎凉,谁都品尝得出来,只不过人们不愿提起;但往往别人真诚的流露,却让人怀记在心。

有牛肉吃的人是幸福的。记得半大不细的时候,一群人聚在一起谈吃,偏偏遇上一位父亲是厨师的人。她说牛肉要带一点筋才是好肉,这被称为状花肉;说着、说着,她便说炒牛肉,可用鹅卵石作为底料。于是,我们一哄而走,笑她夸海口、“冒皮皮”, 鹅卵石作底料能吃吗?后来我在海螺沟风景区买卤牛肉,别人劝我买带点筋的牛肉,我却不愿,在我看来,肉是肉,筋是筋。有时,不吃牛肉,看见有牛肉的文字也开胃了。《小浒》中,林冲逼上梁山时,在朱贵店里不是切上一、二斤熟牛肉,边饮酒,边望着屋子外纷飞的大雪吗?武松过景阳岗之前,不是也切上二斤熟牛肉,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吗?酒与肉相伴,岂不快哉!?难怪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这样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看来吃不但是文化,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心胸。

桌上盘中摆着的酥肉也是牛肉炸的,细细的品尝,可谓口福不浅。

一行人酒足饭饱后,便随着何妹夫徒步去酒店ktv包房唱歌。

巴中的大街上,几乎无人行走。橘黄色的灯光洒在树冠上,光亮透过树冠在人行道上形成一团团斑驳陆离的影子。一盆盆花钵舞台摆放在酒店的台阶上,微微的与灯光斗艳。没有风,寂静得让人感到自在,无拘无束,神迷心醉。这样的寂静,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仿佛有一支洞箫在心胸里幽幽的吹响,裹挟着悠悠然然的情绪,在彩灯闪烁的半空中轻轻飘荡。这样的漫步,脚底的轻嗑声合拍着心语,倾诉着柔情蜜意,随之转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折射的身影挥不去,不免长长的舒一口气。

今夜在包房里k歌后,在晓玲表姐安排的旅馆里会做个好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曲径幽通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巴中作为红色革命老区,那是鲜血染红的,当时前后共计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英雄自当乱世拔剑而起,不畏生死,为国为民,这是战乱年代的巴中精神! 
60年代,全国闹大饥荒,饿死了上千万人口,巴中人民勒紧裤腰,为饥荒地背出几百吨粮食,宁可饿死在背粮路上,也不偷拿粮食,这是饥荒年代的巴人精神!
如今,巴中的文化与美食更胜一筹,得到了很好的光大和发展。读此文让我们如同到了那独具特色的牛肉美餐。欣赏!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7]个
曲径幽通-评论

祝朋友金秋快乐!欣赏佳作,问好!at:2011年10月08日 下午5:42

曲径幽通-回复掉了一个字:如同“品尝”到了那独具特色的牛肉美餐。 at:2011年10月08日 下午5:43

司马剑雪-回复谢谢编辑!真诚的感谢你! at:2011年10月08日 晚上8:12

逸清-评论

靠,弄的我流口水了。多日离川,甚想川味。at:2011年10月08日 晚上8:37

司马剑雪-回复整点噻,来点小吃。祝好! at:2011年10月08日 晚上9:14

逸清-回复距离遥远,除了冥想,还是冥想。 at:2011年10月09日 晚上8:37

文清-评论

国庆刚过,来看望朋友,祝平安快乐!at:2011年10月08日 晚上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