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承传心赋诗文,写我创新尊严之三荆中楚风

发表于-2011年10月13日 中午1:22评论-1条

承传心赋诗文,写我创新尊严之三 

(接上文)

弘扬什么样的诗歌文化精髓

弘扬什么样的诗歌文化?是创新还是模仿。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特有文化价值,也就有一个不大不小战略思考问题,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文化战术、什么样的行为心态、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什么样的智商去弘扬什么样的诗歌文化。

首先,发扬光大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用心去解,老祖宗创造的诗歌文化文体起源,揭示了其使命,最具动力价值的创新魂灵,这才是我们要弘扬的精神。古人发明的诗歌文化文体,是古人的荣耀,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以古为荣,以古为镜,让古人的荣耀变为我们今天创新动力,再创21世纪中国诗歌文化文体创新的新荣耀。

其二,我们不妨看看老祖宗是如何引领诗歌文化文体创新方向的。老祖宗们在一种精神和一种责任的感召下,哪个古时的有志者,为民族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为探索诗歌文化的发展道路,不模仿。以创新诠释历史的使命,用奋斗追求梦想,以行动做前人没有做到的,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其三,看看今天21世纪的当代,引领文化文体的前进方向,最大表现莫过于模仿。在思想中寻找模仿精神,慰藉价值观的缺失,事态如此演绎应该不出人意料。众所周知,“模仿与搞笑”是当今【诗歌界、影视界、广告界、媒体宣传】的主题,而几乎所有的文化征文的选项,无一例外地反映一种格式化,或者更具体点说;是道德与精神的空虚,有所寄托却不理解其中文化的含义。如;诗歌界、影视界、广告界、媒体宣传等等,盛行模仿理论价值,自然一拍即合、相互照应,共同诈取利益,引领了21世纪新模仿观念。

今日中国正在成为模仿的环境国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由于内在(这里指国内环境)与外在(这里指国外环境)的模仿行为刺激,实事求是讲,模仿的此类言行与明朝以来的模仿行事方式惊人一致、异曲同工。曾几何时,那羡慕的格律格调,驾驭跳动的文字,挑弄历史的光影,触摸起来总是那样的酸楚。盲目和狂热的崇拜文化模仿主义,实际上是对文化“帮倒忙”。显然现今中国诗歌文化的环境较之明朝,实际上更加严峻。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现在还没有诗歌文化文体的发展规划,即便有我们还需要经历漫长时光和人来努力。模仿古人写作方法,就像一个病人那样,在就医看病时那样,不听医生的,自作主张作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单方面解析。因此,除了模仿的假想,你是否一无所知。现在我们看看诗歌界和爱好者的模仿具体表现,1;心灵不纯净,浪费文化资源,违背社会公德,给子孙后代造孽,污染社会风气。2;以“经济利益稿费为目的,积极拓展复古写作”的战略,最重要的是向命运低头,这是可怕的、可悲的、可耻的。3;人的的思想价值观不健全,破坏了诗歌文化可持续发展,将古人的创新文体建立在古人痛苦之上。4;模仿的代名词是开历史的倒车,肆意糟蹋古人的诗歌文化。对此,我们应坚决予以制止。

上下五千年,远的不说,就唐诗宋词和元曲三种诗歌文化文体而言,反映三种载体不同的诗歌文化文体。我们大家也知道,中华的文明,让诗,在唐朝达到一个巅峰;词,在宋朝达到一个巅峰;曲,在元朝达到又一个巅峰;这之后是明清小说【这里不谈】,诗歌文化的文体创新就停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继承老祖宗的遗产,是因为后代拘于形式上虚伪,面子上光环需要,没有胆量,不敢突破某种规律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有创新精神,心中有怕,经常以没有才为借口,不敢在千年精练的中华优秀文化上去创新。具体表现;1;复古写,也就是写那古人发明创造的文体,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模仿复古法。2;纳凉写,也就是现代人的虚伪,为了自我面子上光环,喜欢在古人树荫下纳凉,不思有所作为,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继承纳凉法。3; 口上写,觜上说一套,行动中又一套,很会使用大道理,并找出自己的理论,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悲哀遮眼法。4;功名写,仅限于墨守成规,为争取一个名号,换取名利双收,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沉沦功名法。5;继承遗产写,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遗产,打着继承传统旗号,以直率的情境陈述,在写模仿的文体。这就好比某一个人继承一笔财富,由于守着财富吃明天,吃完遗产还能吃什么?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吃古遗产法。6;等变写,以开明的直率,陈述其情境,沉迷古人创造的文体上,以等他人作为以后,照葫芦画瓢,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丛生等变法。7;原作(原创)写,报刊杂志网络文学的征文,要作者的所谓原作(原创)论,从文字面来理解原,就不难看出原是原来以有的文体,作者所写原来是复古文体,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不作为法。以上七种写作法,证明把模仿写作当做坦途,人会被功名所累,国家和民族及文化会倒退几十年,或者倒退到几百年前的古代。

也有人说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我这里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用这种落后时代学习方式,会变化成什么样子?继承老祖宗的文化遗产,认为模仿就是继承,这首先是心理思维方式不健全,不知道如何继承,这种心理素质,是形式上人的幻想和误解。今天我在文中有一问?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有留下可以让后人模仿的诗歌文化文体,请问当事人写诗如何模仿。因此,模仿是不可取的,是没有出路的。如: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自创的一种新诗歌文化文体,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请问这是屈原是模仿什么古人诗歌文化文体而写的?在问唐诗宋词和元曲这三种不同的诗歌文化文体 ,又是模仿什么诗歌文体而来的 ?由此而知,模仿是人在自欺欺人,是不会修成正果的。

继承古人文化,弘扬古诗歌文化的精髓,我们做后辈的,要有为诗歌文化文体创新不畏难的情智,要有敢作开先河的精神,要有凌驾于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任思绪任意驰骋,才能甩掉自欺欺人的懦弱。我们是二十一世纪人,生活生存不是在李杜文章的那个时代,不能以模仿这一条路为写作起点,模仿看似能有一定的效果,实则让当事人为复古而写产生错乱。从另一方面来说,模仿是不思进取的一种表现,也是证明今不如古,同时,模仿的作品能遮起外人的法眼,混淆是非,古今不分,然而,却抹不去模仿作者内心才智的焦灼和无可作为的疲惫,也会让一线创新圣洁的光明被挡在天外,人只会沉沦。所谓模仿,是一种消极心态,为拓展自己的荣耀战略,挺悲哀的。大家可以想一想,用当代人的思维掩饰自我,去加工、创作、写作古人的诗歌文化文体,能充实自已吗?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写的诗歌,被公认写的好,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其量只是为古人作嫁衣,这叫复古型诗人,不能叫诗人。用很实在的话比喻,当代中国人的诗歌文化情,是被古人诗歌文化情囚禁了人生,难实现最终的跨越。从目前的情况看,诗歌文化已经学会了模仿继承,而不知如何去创新继承,因为模仿能斩获稿费。我听到过广大人民群众在呼唤,中国!中国!何时能有新诗歌文化文体问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诗歌文化,就象地球的自然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变,我敢肯定地说;‘每天的阳光是不一样的,而且日无一日同’。那么诗歌文化而言,天天写模仿是什么,我认为模仿是在“炒作”古人的抒情演义,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处没有傲骨,只有媚骨,甘为诗歌的奴隶,永无止境。如;一个新生命出生,在长大到自立之前 ,一年内(大多数) 在老辈的扶持下模仿学会走路,学会一切到18年(指大多数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并自立在以后岁月里 。从而在认识自己及宇宙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不变的真理,大道自然,顺应自然,自然而然,骚动着崇高的理想,走自己的路......。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的现象,写复古诗歌的人代代为奴。以古为镜,形神所向,修行体会到今生,人生中还有更重要自强、自律、自立和自信,不放弃阳光的明媚,怎能拥揽星月;不放弃复古写作,怎能拥有彼岸的成功,不放弃玫瑰,怎能蓬上雪莲;不放弃城市中的繁华,又怎能感受乡间的清幽飘逸呢?想一想,纵然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最痛苦的磨难是失败,这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罢了。对于模仿笔者认为,模仿消磨了人的锐气,熄灭了星火燎原的光芒,而走在名利的路途上。曾经的古人有古人的思维语言,寄托哪遥远的古人心情,只能闪现那曾经的光芒,没有今天的心灵。不模仿就会海阔天空,横行天下,也就能让才情任我行。这样大家就会陶醉在风和日丽今天,完美自己去做出贡献,体现价值,用自立的语言文字和诗歌来写心灵寄生的灵魂!中国诗歌文化就会因为你我他的作为,有了新的希望,惬意论成败 叹荣辱,努力上的成功与否,不重要,重要的人生曾向往过,我们作了,这失败与得失只能说是一种结果,要求的只是创新过程,永无止境。诗人们,爱好者及全体国民,行动起来,现在开始,不写复古文体,写自律、写自立诗歌文体,淡然地面对新的洪流,新的挑战。

未完待续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荆中楚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诗歌文化的模仿与创新。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1年10月15日 下午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