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电影《战国》,初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心想战国时期那么多故事,这个战国说是哪一件事呢。看上之后才知道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这故事其实已经不新鲜了,不就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对他横加迫害,致使孙膑成为双脚不能走路的废人,孙膑为求活命装疯,最后逃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国师,挥师伐魏,大破庞涓,并刻下庞涓死于此的名言,为自己报仇雪恨。
影片中也基本保持这个思路。史书上记载孙膑和庞涓的事也就几十个字,可能史学家觉得字数越少越能少参杂一些作者个人的观点,越能少参杂作者个人的观点就越能真实的反应历史吧。所以史书不论记载什么事,都惜字如金。而看的人,在保持那梗概似的史实的情况下,总要加入自己的分析和联想,为那历史事件渲染润色,使历史人物鲜活生动起来。如此一来,几乎一人心里一个孙膑,一人心里一个庞涓。
在《战国》里,编剧展开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加入了女人。也就是女主角。这是难免的,每个男人的生活中生命里不可能缺少的就是女人,无论是古今中外,无论是什么武圣诗圣,首先他们都是人。这不仅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也能刺激一下票房,并且也显得入情入理。不过这个《战国》里把孙膑塑造成一个痴愚的人,这一点让人有点意外,也有一点不好接受,你想那么一个军事家,在政治形势复杂的战国时期,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了然于胸,对政局的分析入木三分,行军布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取大国如烹小鲜,不问也知道是人中之精华,怎么会是痴愚的人呢,痴愚得跟傻差不多少了。当然这是不是历史真相谁也说不清,没有证据证明是,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谁让史书只寥寥数十字呢?不论别人怎么揣想,你都无可耐何,因为你也不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不过把孙膑联想成一个痴愚的人,也忒大胆了。所以我真开始佩服《战国》的编剧或导演了,真能出奇制胜啊。
看过影片之后,还不断咂摸滋味,百思不得其解。又忽然茅塞顿开。觉得这编剧或导演还真能挖掘,他们一定是从孙膑落入庞涓的手里,被折磨迫害这件事上获得了灵感的。想想也是,军事家孙膑如此万无一失,怎么就会落入才能上不如他的庞涓手里呢?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孙膑必定有某一方面的缺陷。所以把孙膑想成一个傻呼呼的疾笨愚善的人,也是情理中的事。人无完人啊。
想到孙膑可能真是一个痴愚的人,可能象那个智障的音乐天才舟舟一样吧,只在军事上有特异功能,其他方面象个白痴。思及此不胜感慨唏嘘。事啊事,人啊人,孰多孰少啊。就象世间万事万物,有一得必有一失,此长彼消,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完美就是一个神话,所以得不足以喜,失亦不必悲,得失总是相辅相承的。从另一方面看造物的主,从来就没有造就出一个完美的人来,所以人自知不足所以才拼搏奋斗,并且多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架式,看来这是造物主的本意,恰似我国的那个港奥政策,以港治港,以奥治奥,整个人类是以人治人喽,让人时刻感觉自己的不足,所以通过拼命追求获取,来推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进化。唉,天意,天意呀。
所以老天给孙膑如此冠绝当代的军事才能,却限制了他的其他才能的获得。所以别太羡慕人家有什么,岂不知他可能永远不会拥有你所拥有的,不是说杨玉环美丽却有狐臭,西施是跛脚,昭君面有痣,貂婵耳垂小吗。所以总为自己没有的感到遗憾,与总为自己拥有的感到自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过也不能抱残守缺地过一辈子,那样就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哦。
-全文完-
▷ 进入踏歌行千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