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门现代艺术,它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
我看到的第一部电影,是“江湖赤卫队”、“箭杆河边”,还是“马兰花”,我真的记不清了。那时,我还很小,让我不理解的是,电影里的人和我们一样,吃饭、睡觉、劳动、工作、学习、唱歌、跳舞、行军、打仗,可为什么从来不上厕所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
电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那时,我家住在小山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一条夏天或许有水、冬天绝对干枯的河道通往外边的世界。一年之中,只能看到一、两场电影。
听说电影放映队要来了,人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象过大年一样。太阳还没落山,看电影的人们就自带凳、椅,三三两两、陆陆续续地赶来。不过这时,离电影开演的时间还早,人们就在这里吃着瓜子、喝着茶水、闲话家常,耐心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了,他们欢欢笑笑,打打闹闹,抢座位、捉迷藏,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玩得最多、而又常玩常新的,恐怕就是好人追坏人、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在人们的期盼中,天终于黑下来了,可最先放映的不是电影。可能是几张幻灯片,放映员一边放,一边念解说词,有点象传说中的“拉洋片”(拉洋片,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
就是正式开演了,首先放映的应该是记录片,多数上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生产的记录片,新闻简报第多少多少号,不是周总理接见外宾,就是中央召开什么重要会议。
看电影,成了人们最重要的艺术享受。在看电影前后的很多日子里,人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们怎么也搞不明白,大圣手里的一把毫毛,怎么就在眼皮底下,忽忽悠悠地长出了一群小猴子。这其中的奥妙让人费解,也让人津津乐道,成为常说常新的话题。
那时的我们,不怕天黑路远,不怕涉水爬山,连续跑几个村子看同一部电影。有时到得晚了,电影已经开演,我们就到屏幕的后面去看。其实,这里的效果很好,没有了拥挤,远离了喧嚣,几个人坐在那里静静地欣赏每一个镜头,不同的是左撇子一下子多了起来。
当时,能看到的电影其实很少,看的次数最多、而又百看不厌的就是“地道战”。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冀中根据地,而我的老家就在河北承德,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中有著名的雾灵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传诵着许多抗击日寇的民间故事。在我们的父辈中,有的经历了那场民族灾难,有的目睹了日寇的血腥暴行,更多的参加了那场抗击侵略的战争,我的外祖父就是其中的一位。
直到现在,我依稀记得,电影是以这样的字幕开始的: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为了粉碎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的疯狂扫荡,我八路军主力部队主动转移到外线作战,留在根据地的游击队、地方民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地道战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电影当中,一句句精典台词让人回味,成了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在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发完电报内容后,镇静地向战友们发出了永别的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何等的壮烈?当董存瑞高举炸药包,拉响了引火索,向战友们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这是何等的气壮山河,蒋家王朝在这呼喊声中瞬间倾覆;《英雄儿女》中的王成,面对着美国侵略者,大声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革命的英雄主义,激荡着几代中国人的心。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看露天电影,不用花钱,不用买票,不用排队。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充满了友情、亲情,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看电影已经不再新鲜,但在儿时的记忆里,电影却伴随我走过了快乐的童年!以至于每每回想起来,总有点浮想联翩、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现在的孩子难以体会!
在这里,我谨向当年的电影工作者们,表达我由衷的敬意!感谢你们为新共和国的电影事业所做出的奋斗牺牲,也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快乐的童年!
-全文完-
▷ 进入满荣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