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承传心赋诗文,写我创新尊严之六荆中楚风

发表于-2011年10月31日 下午5:45评论-6条

承传心赋诗文,写我创新尊严之六

(接上文)

重拾信心迎接中国诗歌创新文体时代的到来

明朝以来,中国古人第一次出现模仿形态的同时,就突破了诗歌文学文化的发展方向,颠覆了诗歌文学文化文体创新的中国传统,失去了作为诗人的自信心,并自我定位为不及古人,而自甘落伍为复古型模仿者(按现在的说法不敢叫做诗人,而统称为作家),这也是没有中国诗歌协会的一个原因。从而彻底改变了人在的社会上的生活方式、写作行为方式、思想思维方式和诗歌的发展方向。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模仿时代的到来,中国今天的诗歌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明朝后又有其它很多诗歌文体。

今天模仿,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文化的变态,放眼看世界模仿无处不在,以后还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模仿?毫无疑问,毫无夸张地说,模仿时代造就的是作家(也就是含有复古意义上的作假),而不是诗人。如果说模仿是以全新形态,彻底改变了人的传统的概念,那么创新就是以传统形态再一次彻底改变了传统概念。人生世路间,当你在模仿时,你切身体验的真实感受,猛烈撞击内心的自豪你有吗?你有一种新时代扑面而来的自立自信吗?随着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实用文化,其速度之快、运用之便,在当下已经显示出来。随之而来将引发的一系列文化新变化,也就是说人类将面临突破传统文化,在创新传统文化和守旧传统文化之间的较量,这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的较量,也是人的新思想和旧思想的较量,更是一场文化的战略战术,如何变革的关键所在。由此而来,将产生守旧型 (指复古型诗歌文学文化格律文体)文学文化和创新型诗歌文学文化文体的冲突,好比一场战争。我完全可以预料,在不远将来,创新强大的动力,必将引领中国诗歌文学文化文体的未来,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诗歌,并彻底改变未来发展形态和现状的写作行为方式。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将会是中国诗歌文学对世界文明做出新的突出贡献。

当前,中国诗歌文学出现的模仿问题,从根本上看要分清是局部性问题、还是全局性问题?是战略性问题、还是战术性问题?是先进性问题、还是落后性问题?是管理性问题、还是作者的个性问题?是智商性问题、还是财力性问题?是情感性问题、还是主导思想问题?是责任问题、还是因素问题?是监督者的问题、还是领导者的问题?是继承模仿性问题、还是继承创新性问题? 一句话,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诗歌文学的发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据和意义。没有阵痛的代价,能有奇迹出现吗?历史会证明,无论创新诗歌文体的过程如何艰难曲折,最终的趋势和结果都是无法阻挡的,面对中国是不是需要写创诗歌文学新文体,不禁让人想起古人写创诗歌文学新文体时听的质疑音少吗?也许那时反对者会说,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文体能随便改变吗?客观上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文学文体的创新,要从模仿了几个世纪这个悲伤点上反思,为什么中国诗歌文学文体创新停留了几个世纪而无新诗歌文体? 我们中国人有吸取教训的力量,也有跌倒了爬起来的坚强民族性格。从来不鼓励对错误的固执,更瞧不起一有挫折就完全放弃的懦夫主义。尤其重要的是追求生生不息,也是这种追求所积蓄的力量,在积蓄力量的这个转折点上,我们要从根本上在人的心间解放思想。不管怎么说,提前感知事态严峻要比盲目的模仿更有益,这也是孙子“自保而全胜”的理念。在我看来,虽然中国诗歌文化创新文体有几个世纪的模仿,中国文化和诗歌文学文化遭遇了无数尖锐问题,中国龙文化的制高点上,充满了自信。面对未来,面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学文化文体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登高望远、总揽全局把握时机超前筹划;同时也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端正态度指导思想、改进文风、取信于民、我们后人有能力、有责任重拾信心,迎接中国诗歌文学文化文体创新时代的到来。

实现中国诗歌纵深的发展的战略要求

诗歌文学文化文体贵在创新。所谓创新,并不是追求文字表面的奇诡(奇特诡谲)生僻(不常见到的;不熟悉的。 ),也不是说前人用过的词句,后人就不能再用。诗的文体创新,关键是在于能否出新意。我国古代诗人曾经强调“能自树立”,要“意新语工”,这些见解是深刻的。但是这一理论的实施如何着陆才是重要的课题。中国诗歌文体创新,是不是在沉睡中也该醒醒了。

为了繁荣我国诗文化的创作,为了对明天以后的诗歌历史做出负责任的积极贡献,对诗人和从事诗歌研究工作者及众多学者读者负责。我们必须要搞好并开展诗学文化文体创新研究,实现中国诗歌从诗歌大国向诗歌强国战略性转变。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把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发扬传统性、继承创新性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诗词文体创新创作,团结、引领全体诗词人和诗词爱好者,开创社会主义时代中华诗词文化文体创新的新纪元。大家知道,当今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不断在忽略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性。正是这种的忽视,让非主流、世俗化文化、乃至邪教、舶来文化和造假文化不断冲击中国的文化形态。非主流、洋文化,世俗文化并没有错,错在我们的思路,使模仿造假有了活动舞台,看,模仿变着花样不断翻新,只要能模仿,这些模仿者没有什么不敢模仿的,并且一代接一代,使模仿成为中国核心。面对如此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学和诗歌界却一直没有给予一个合理解释。 

成立《中国诗歌协会》不仅是针对诗歌界体制现状、模仿问题与制约因素,而是为了让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歌编辑家、诗歌翻译家、诗学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在《中国诗歌协会》直接的领导下,进行诗歌(包括诗、词、曲和散文诗)学术文体创新研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传播诗歌创新文体的信息。上下五千年的情智,人类语言史,汉语言文学文字的骄傲是创新,这是龙的传人生生世世的自豪。作为后辈,我们挥别了一个一个的春去秋来,为追求美好,追求真理,追求正义,义不容辞;同时,要有为诗歌文体创新不畏难的情智,要有敢作开先河的精神,继承古人未竞之业,发扬、捍卫国学思想,民族文化。当代文明人不是在李杜文章的那个生活时代,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李杜文章的那个生活时代做文章,其真正的才商情,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人就会沉迷古人创造的文体上,照葫芦画瓢,写哪古人发明的文体,永远为古人的奴隶。这就应验像我们知道的一句话,只要是模仿,永远难超越。

这个世界就是怪,模仿古人发明的文体其作品能得奖!而写自创、自信、自立、自尊的新文体,被围城内外轻言攻击为什么“无法定义、词性不分”凡此种种不入流!还会被他人认为是“炒作”!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后辈,要把它发扬光大,捍卫它的尊严,那就是创新,绝不是所谓的模仿。模仿是在诋毁,歪曲事实的的存在“东西”,是忘乎所以的肆意践踏中国文化! 我曾经听到这样对比之说;‘一个想去做生意的人,做生意时要写出市场调查可行性报告,在投资做生意,他由此联想到诗歌文体创新,说‘诗歌文体创新,要写一个让读者认可的、可读性报告后才能去创新’。多么荒唐的言论,针对这种观念我反问;李杜写的诗歌和《红楼梦》的作者在写创中,做了诗歌和小说的读者市场调查吗?写一个读者可读性的报告吗?可以肯定是没有的。我在说说模仿,古唐朝人李杜写的诗歌,他们是学习模仿了那个古人的诗歌文体写作方法,才最终模仿出成就的,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李杜写的诗歌没有模仿。

不要为模仿找借口,不要为无能的失败,寻找所谓模仿的理论,来装潢自己。所谓的模仿是套在人的心上精神枷锁,也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活动,为不论做什么都要寻找大家认同规律的学习方法。如:人类自己指定大地为“方”,天空为“圆”,组成了方圆,形成了没有方圆就没有规矩之说。这是不科学的之说,并且违背了科学发展观,是后人为了模仿而人为所定的规定。如;父母给孩子取名要规律吗?因此,对所谓的规律,我们要弄清楚规律的起源,是人在求索中过程中,利用文字赋予的使命,通过实行集成设计、设置的流程,为所谓的管理上需要的“精神食粮”!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看看企业,有很多的规章制度,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它的内容不断地被更新。也许你会说无规不成方园,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万事看是有规却无规,规在人的心上,是看不到的,而能看到的是人有没有胆略,从有形向无形的转变,这才是规律。如:古人作者写的诗歌文体,是不是作者先找到规律后,才在规律的约束下开始诗歌创作。所以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捍卫国学思想,民族文化,毕竟那是全人类追求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用当代人的智慧,用报国的激情精神和创新的意志,变革诗歌文化机构的设置,探索并完善诗歌文化创新文体设计流程,促进诗歌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在全面推进诗歌文化文体的创新过程中,以学习古人的诗歌为基础,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习的教材,引领当代人学习古人的文体创新精神。以发扬今天的诗歌文体创新,作为明天传统文化的写作标准。以诗歌作品的文体创新为核心,深入开展古人诗歌文体创新研究,大胆探索新诗歌文体创新,并实行传统的诗歌文化文体和创新的的诗歌文化文体二者之间侧重于创新的文化工程,然后实行“五级梯形协同管理”。 既实现;1.继承传统教育,2.道德精神教育,3.扩展创新教育,4.首创理论教育,5.设计文体教育。 同时组建“ipt联合诗歌工作团队,弥补经验的不足。另外,我认为;现在我们应取消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古人发明的诗歌文体其作品限量发表,取消古人发明的诗歌文体其作品的比赛,开展创新诗歌文体的比赛。

诗歌艺术是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不可或缺的精神血液,揭示了其使命,最具动力价值的创新魂灵,古人已有的文体是古人的荣耀,今天我们有什么新文体可以荣耀。如;古有4大发明,因为模仿不创新而落后世界。由此而知,这模仿出发点是不对的。因此,今天我们当代人的思路,要从心理学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角度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分析诗歌所在环境和时代,存在复杂的内涵和属性,找准它的战略性目标,实现诗歌文体创新的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因为诗歌,对人的政治文化格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对未来世界政治文化格局的变迁,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找出中国诗歌运行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及时把握今天创新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中国诗歌纵深的发展的战略要求。

作为诗人,应是我国诗歌文体创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要始终牢记使命,瞄准创新的前沿,解决诗歌创新技术和理论方面一系列关键问题,主持制定新概念诗歌文化文体创新工程,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预想的初期阶段,要想到已经我们已经是21世纪文明。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我们当代人要不懈努力,迎难而上,孜孜不倦的精神,以敢于作为,敢于有所作为的精神,才是我们华夏同胞,每个公民的根。因此,通过创新诗歌文化文体来展示诗人的国家意志,对凝集人心,化解当前社会上模仿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国家作用。所以,创新诗歌文化文体是当代人的最佳选择!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将“模仿”继续下去,中国文化危也,带给中国的将是外国文化。面对如此文化危局,我们要作的行为就是去创新诗歌文化文体的写作;就是用当代人的巧妙构思,为情、为景、为事,为你想写的写出新颖(新生的带芒的谷穗;亦指新鲜而别致的。)的意境。

2011年10月31日===17点45分

全文暂时完

待续我的下一个题目

【中国首创诗歌新文体】

我的自创诗歌文化新文体的理论起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荆中楚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路走来,
中国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财富,
作者厚重的文字,
让读者从中深受感悟。
期待下一个题目的精彩。

文章评论共[6]个
天高云淡123-评论

传承和学习尚未到位,谈何模仿?创新何来?敢问当今文坛(诗坛)有谁有此能力能超越唐诗宋词的辉煌?!奢谈改革创新似乎为时过早。当务之急恰是整顿。重新正确评估当前文坛之现状、形态。正重认识当前文坛之乱象。诚如一位获诺奖的外国作家所言;中国当代文坛一片垃圾。言词固然过激,但退步是不争的事实。愚、至今怀念八十年代那种清新、醇厚、[**]向上的人文氖围。 当今的所谓作家和诗人们是时候清醒了,从自高自大、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的自娱自乐中清醒过来。看看我们的作品有多少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又有多少敢给自己的儿女看?谈到当今诗歌愚认为有几大弊端∶ 一 无病[**]、无生活、无[**]、闭门造车。 二 词不达意、之乎者也。 三 堆砌词藻、因词害义。 四 流于口语化,浅白直露且平铺直叙,俗同顺口溜。五 词、意不提炼,行文不跳跃、架构不裁减、情感不高尚等等。以至臃肿、拖沓、反复、僵硬、俗套、直白甚或恶俗。 以上所述皆是对整个诗坛有感而发,非指烟雨,烟雨里皆高手。特此说明,深怕误会。at:2011年11月01日 早上9:04

天高云淡123-评论

好文章,问候文友!at:2011年11月01日 早上9:07

荆中楚风-评论

如果你不创新,你永远没有机会超越唐诗宋词的辉煌,如果你开始为创新而写,你就有机会去超越唐诗宋词的辉煌,在这里你可能会说,今天写了,也等于能超越唐诗宋词的辉煌,这是不对的,我们做的不是为了去超越唐诗宋词的辉煌,而是首先要超越自己对唐诗宋词的崇拜,你能崇拜他人,你为什么不选择让他人崇拜你,诺奖是什么?是西方政治文学,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也算不上什么文学,中国的叛徒也能诺奖。at:2011年11月01日 上午11:10

天高云淡123-回复纯属个人管见,酒后胡言而己。并非针对本文观点。只是对文坛的一些现象略表担忧而己。兄台不必介怀。朋友好文章,主旨鲜明、有理有据、层层推进。问好! at:2011年11月01日 中午12:25

荆中楚风-回复欢迎批评, at:2011年11月01日 下午5:02

文清-评论

问好朋友!祝你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at:2011年11月03日 晚上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