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王安石。虽然历史上众多名家对他持有极大的贬低之词,虽然他的变革主张最终被全盘否定,我还是欣赏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一个抱负远大的人,一个敢于创新向既得利益发出呐喊挑战的人。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有志向,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有了远大的志向,朝着这个理想一步步的努力,成功的希望很大,就算不成功也会有不俗的人生表现。21岁的王安石,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了1042年的进士,从此入仕。此后,无论在何处做官,无论官职大小,他都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的照顾弱势群体,在地方上颇有政绩。
伟大的人才只要遇到合适的老板,迟早会展露头角,一飞冲天,王安石是伟大的人才,他遇到了合适的老板,这个老板就是宋神宗。
王安石上折主张变法的思想被宋神宗采纳,于是他依靠宋神宗的变法改革开始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这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触犯了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当朝重要人物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后来,新皇帝即位,当权者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丞相,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变法的一切成果付诸东流。
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我是赞同并且欣赏的,我并不会因为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而鄙视主张改革的人。在那个时代,封建时代的地主阶级,能够站在国家利益上、能够为百姓生活着想的能有几人?王安石着眼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敢于向既得利益发出挑战,打破惯例,独辟蹊径,这就是一种气魄,这就是一种胆识,这就是一种作为,虽然千百年来被骂了万万遍,但是我还是由衷地欣赏。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精神,知难而进,有所作为,敢于向世俗宣战,要做到这样,的确很难。
温家宝总理说了,中国的改革要进入深水区,改革必然会变更既得利益,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是敢于这样说,已经是一种气魄了。
-全文完-
▷ 进入余国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