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孩子气”
西楚霸王项羽推翻暴秦,封建诸侯,可谓一时英雄。然而几年间便众叛亲离,自刎乌江。真让人疑惑不解,何亡之速也。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项羽在政治上的“孩子气”——不成熟。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做事孩子气可能会被认为是童心未泯。作为一代君主,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耍孩子脾气,最终多会落得国破身死的结局。
项羽在三个重大政治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出“孩子气”。其一,对待敌人,如何处置刘邦。其二,对待君主,如何处置义帝。其三,对待盟友,主要是未能团结好范增。三个问题处理得好,国泰民安,也许会出现一个新朝代。而他恰恰全部搞砸。
在对敌问题上,项羽率性而为。鸿门宴上,他可以杀死刘邦,可以囚禁刘邦,可以夺取刘邦的兵权。但他选择放掉刘邦——放虎归山。期间范增几次告诫项羽:与项王争天下者,沛公也。项羽不采信。他就像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逆反心理强烈,你越是唠叨,我越不听。我的地盘我做主!其实,此时刘邦的野心已昭然得很了。刘邦本来喜欢美女、金钱财宝,凌辱长者。但他占领咸阳后一反常态,存问孤老,尊敬贤长,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收买人心,关中百姓都巴不得他取代秦王朝。这一番举动都显示刘邦志在天下。唯独项羽看不出,刘邦已不再是沛地小小亭长那么浅陋了。并且,刘邦在军事上也已经视项羽为敌人了。他派兵封锁潼关,不想让项羽进入关中。后来,因为打不过项羽才来到鸿门宴上求饶。所有这些,项羽始终不为所动。项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丝毫感觉不到政治斗争的残酷。他最终还是放了刘邦,也为自己选择了掘墓人。
怎样处置义帝也是一个大问题。义帝虽没有在抗秦的战斗中发挥过直接作用,但他是各路诸侯公认的君王,是末代楚王的孙子——拥有当时很有政治价值的王侯血统。如何对待义帝是个难题:第一种做法是真正把权力拱手让与义帝。俯首称臣是项羽不能接受的,毕竟你义帝寸功未立。取而代之是第二种做法,这是项羽愿意做的,但这是各路诸侯所不答应的,起码是口头上不答应。毕竟各路诸侯名义上是由义帝封建的。而有野心诸侯——比如刘邦是希望项羽除掉义帝的。因为项羽一旦除掉义帝,就站在了诸侯们的对立面。刘邦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项羽,一旦胜利却没有了政治包袱。项羽可选择的最好办法是尊义帝以令诸侯,后来的曹操就是这样做的。让自己永远拥有君王这个政治资本,永远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君王在手,谁敢不从。
项羽选择除掉义帝。他先是放逐义帝到边远地区去居住,然后派英布截杀义帝。英布是强盗出身,杀人他拿手;保密他不会。义帝凶问很快传出,顿时天下汹汹,项羽众叛亲离。他在败亡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项羽毫不顾忌范增的告诫,又一次耍了“孩子气”。天下我自横行,有人管我还成?
范增是项羽的谋士。消灭刘邦,尊崇义帝,称王关中等全是他的主意。特别是称王关中这个主意英明。关中有秦帝国经营近百年的基础设施,有秦灭六国后迁来的富庶百姓,有千里沃野,易守难攻。建都咸阳,可谓千秋基业。可项羽不采纳,项羽做出的决定是火烧咸阳而建都彭城。他的理由是: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真是孩子话!建都乃国之根本,在项羽眼中还不如回家炫耀富贵。
火烧咸阳得罪了关中百姓,建都彭城失去了战略后方。至此,范增言不听,计不用,玩不下去了。只能告老还乡,退出历史舞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归故里。”范增的离去为项羽的失败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怪哉!军事上的常胜将军,政治上的幼稚顽童竟是同一个人。造物主真会开玩笑。项羽在自刎乌江时尚且执迷不悟:“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一切不是由您亲自搞砸的么?到现在却来归咎于天。
真是孩子气!
-全文完-
▷ 进入去留无意雪无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