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说科学的贫富观
—仇富耶?仇不公也耶?诡辩乎,真理乎?贫困的哲学不一定是真正的哲学,哲学的贫困一定是真正的贫困。一理之争,事关
国家兴衰,人民幸福,岂有不论?
中国正处在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创时期,理论建设非同小可。一理说对了,可以树国魂而正人心,说错了,可以败国运而减民福。
在我国,鄙贫与渺贫,嫌贫与怜贫,扶贫与助贫,好为贫师与好为贫友,好为富狗与好为富敌等等的社会现象,自有史以来就存在。关于贫富差距问题,关于仇富与仰富以及仇富心理正常也?不正常也?仇富与仇不公是相等的吗?等等,这方面的社会理论上的争论,思想上的争论,近年来愈发成为了社会焦点。关于此类问题多出歪理、邪说、怪论,偏痴、偏激、诡辩的理论比比皆是,再不正本清源则几成祸水。这些偏痴、偏激、诡辩的歪理、邪说、怪论乱人心以误国政。如让这些歪理、邪说、怪论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不仅不能正确解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反而,会增加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不仅不能正确处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反而,会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最终贻害于建
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一、 两种不同性质的贫富差距,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两种根本对立的贫富观
科学历史观,岂能以贫富论是非?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贫富差别始终存在。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变革,也确实因贫富差别转化为更大的政治的暴力冲突。在中国大陆,当今也确定存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问题。但这些是表面现象,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实质,解决根本问题,社会才能以较少发展成本投入,减少解决不和谐的社会矛盾的人心、经历、物力、财力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效果,人民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认识问题的本质就是理论建设,实现真理就是正确的实践。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实践是第一的,有了发展和创新的实践,才能有创新的理论,在实践发展成熟的历史时期尤为如此。在实践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否则,创造历史的实践就会停滞,发展就会走弯路,就会支付更高的成本,这就是理论建设的伟大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始终存在着精神表现和性格表现两种理论形式,二者的合一构成了人类的自觉意志。精神表现是历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体系,性格表现是道德气质方面的理论体系。两个理论体系合一之时人们的行为才有巨大的自觉意志的力量,只有自觉意志才真正体现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两个理论体系缺其不可,缺一则就是一种自在意志。自在意志在人类创造历史中,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比之于自觉意志是低层次、低能量、低价值的。举例说明:忠诚是一种性格表现,其理论上自有一整套的什么叫忠诚,为什么要忠诚?怎样实现忠诚的逻辑体系。但,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忠于江湖集团?还是忠于人民?这是不在性格表现理论体系讨论之中的,到底忠于谁是历史观的问题,属于精神表现。贫富问题也是如此。藐荣华如类土,蔑富贵若浮云是性格表现理论,富贵不能淫,也是性格表现理论。孟子论圣王之道要制民恒产;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马克思说共[chan*]党人的目标是连同资产阶级一起从狭隘的社会范围中解放出来,实现于人类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历史观的理论,是精神表现的理论体系。历史观讲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切法权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制
度制定的基础是历史观。
性格表现理论体系讲人的为人之道,个人品质和人格的行为准则。这两个理论体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同进共长的,但对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或阶级集团,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发展不平衡的。在人类历史上有一种现象,一个民族也罢,一个人也罢,一个政治群体也罢,可以出现两种理论体系的分裂,在于为上也会出现历史行为结果的分裂。例如:中国的秦始皇赢政,做为一代君王,不淫不乱,酷爱读书,深入实际,广用人才,用人不疑,在人格上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杰出的人;做为对历史的认识,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必须统一,而且郡县制具有行政管理上的先进性,奋六世之之余烈,一统中国,在历史观方面,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但在国家法权关系建立方面,他订立的是严刑竣法,尽精尽密,郡县以下,在地主自耕农土地占有制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再生产中,地主自耕农需要适度的自由权,农民自然经济要求必须有家庭内部积累,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秦始皇在国家法权关系建立方面,却违背了这些客观的经济规律。动员全国七十万人修阿房宫,,五十万人修长城,三十万人戍五岭,这是近于一些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结果,小农不能自养,全国不能体养生息;大泽乡揭杆斩木,天下响应,楚人火一炬,秦王朝之为焦土。秦王朝之亡不仅亡于二世昏庸,赵高专权,更亡于秦赢政时理下的亡国祸根,秦之立法及经济政策与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相悖相反,所谓被历史潮流而动,祸至国亡。
汉刘邦又是一个明显例子,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记》中最后在太史公日中有一段非常重要、非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他评介刘邦道:“高祖能纠秦法之蔽,承蔽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司马迁的意思表现的非常清楚,用白活说就是,刘邦这个人啊,他看得透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能按客观规律制定国政,能对秦王朝的国政给予辩证的否定,制订国政国策符合大多数人的心气,不使人抵触厌倦,这是得到的天的同意的统治呀!其实能纳群言之谏,顺历史潮流而动,本身就是人的好品质。
上述两个小例子只说明一个大道理:科学民主二者不可分。其实自有人类以来,人类进步与发展都是这两个车轮再转。但是,在资本主义以前,人类的精神表现方面,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没有依靠严密的逻辑而产生的各个学科的科学,科学学术、逻辑理性、科学理论不能直接成为一个资源进入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建设。这个科学理性的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理工科的理,不是文科理科的理;文科理科的理包括了工科。这个历史基础理论。所有诺贝尔奖讲的都是那个理上的发现和对人类的贡献。在人类的性格表现方面,由于人们对于既得利益的偏爱,常常出现为利益而放弃真理,不去承认真理,而是为了达到利益的直接目的说出一些经不住真正推敲的歪理邪说。比如说,“忍耐贫穷、忍耐痛苦”这句话,就需要有理的支撑,否则是对社会的有害谬论。在红军长征时当然不能去追求马上就住进好房、吃保健品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不论在敌后的华北战区还是在入缅作战的热带丛林,也不能去追求马上就住进好房、吃保健品。不嫉妒、不嫉恨别人的富贵,当然是好品质,但是,如果你的富贵是从我的财富中抢去的、骗去的、压榨去的,我还要说挺好,这不就成了自残了吗?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民族、一个人类有理性建设。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贫富收入差异客观规律的关健,也是解决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平衡由资本收益和劳动收入差异产生的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会矛盾的关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她包括了两个方面最主要内容。一个方面是对资主义市场经济的弘扬,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共同性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不是全盘肯定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盘否定。做为共同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为基础,
市场经济不姓社、不姓资、只姓大。
做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决不姓资,更不姓封、不姓官、不姓腐、不姓黑,只能姓社。经过近百年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以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体现出来;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也告诉我们,做为市场经济一定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精神,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才是现实的、可存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的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弄懂弄通市场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我们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关键,是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关键,也是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健。
一个民族在理性思维方面,把仇不公与仇富等同起来是多么的悲哀,实在是民族的精神退化的表现。如果说求富之心人人有之,恶贫之心人人有之,追寻穷富差别之根源,探索消除贫富差别之道途,是贫困的哲学;那么,把有不公归结为有富,把仇不公简单化地等同于仇富,真正是一种哲学、思想、精神的贫困。人间万事,贫困莫大于哲学的贫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在科学历史观上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有所发展,整个民族必是会长期落后于先进之邦,而落于物只质与精神两贫之境地。相反,物质之富,贫富差异之缩小,创造共同
富裕的文明社会,必首先从建立科学历史观开始。观开始。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泱泱大国,屹立东方,中华文明辉耀人间历史,恩泽普施于人环。但我们必须承认自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落后于西方.何以落后于西方?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曾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因素,恰恰是阻碍市场经济的因素,阻碍西欧中世纪创造辉煌的因素,恰恰是创造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天然的优势资源。但我们同时应看到,正是我们不适应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诸要素,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天然的优势资源,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这个过程就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过程,也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不同社会中,社会群体总是有贫富差别的,但不同社会形成贫富差别产生机制不同,社会调控机制也不同,发展趋势也不同。贫富差别产生机制,社会调控机制,发展趋势都是由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凡是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客观规律要求的贫富差别产生机制,社会调节机制和发展趋势都时现实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展与存在;凡不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客观规律要求的贫富差别产生机制,社会调节机制都将被历史淘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机制、模式、状态一定是符
合人心的。
我国目前贫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也是客观的。在这方面,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贫富差别,两种不同性质的贫富差异产生的机制和社会调节机制。一种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绝对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经济,恰恰相反,是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经济,是社会资本增值最大化,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因此,在社会中不同的人,与社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能力不同,与社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规模不同,对社会物化劳动资本与活劳动资本占有不同,根据按劳动分配的原则,其所得的社会财富数量也不同,这就必然产生贫富的差异,有贫富群体的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这种贫富差距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对这种贫富差距的级差大小?数量多少?是有客观要求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对这种贫富差距的级差大小、数量多少是有调节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调节机制可以调节这种贫富差距的级差大小、数量多少,使之达到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规
律要求的合理级差值与数量值。
另一种贫富差距拉大恰恰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深化的结果。在我国市场化建设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官、腐、黑、匪四个字,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社会上权钱交易盛行,交易的是什么?说到底是社会资源垄断权,行业垄断权,要在源头上限制和制止权钱交易,关键是垄断超额利润取之于全社会那部分应还于社会,参与社会分配。一个没有垄断性质的资源是与权利没关系的资源,不可能产生权钱交易,一个没有垄断的性质的贿赂权力人无法实现贿赂交易。垄断资源不能产生带有标准社会性质的超额利润也不
会成为贿赂的猎物。
腐败不仅仅存在于政府机构,也存在于全社会,现在出现行政渎职范围规定是一个很好的法规,把政府的衍生行为纳入了政府行为之
中,这就把通过政府衍生行为进行权力腐败之路堵住了。
黑与匪一方面指市场的黑社会的势力,另一方面,失范的市场行为;失范的市场行为使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坑、蒙、拐、骗,蒙了财富,
也是社会贫富差异的一个源头。
要实现打掉官、腐、黑、匪四只个市场经济拦路虎,不是否定市场经济,恰恰是要深化改革。在今天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应是两条,一条是彻底的市场化转型,一条是全面地规范市场行为。做到了这两点,我国就将是即有一定的贫富差异,又能让这种差异成为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贫者相对富而贫,却始终在脱贫致富的法律保护与有效
进程之中,富者相对贫而富,却能以已之富而达社会之富。
仇不公就是仇不公,岂能把仇不公与仇富等同?仇不公应指向社会具体的不公正加以鞭挞,而不能把仇不公与仇富等同,富不可与不公等同而仇,对富要明察其是否出于劳动,生于智慧,出于公正,定于合理,贫不可等同恶,更不可对富等同而嫉。凡由于社会经济运行而生的贫,应由对社会经济运行调控而脱贫致富,凡由于已之能力不足,机会不等而贫,应长能力而待机会,这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贫富
观。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贫富社会结构与财富分配规律
从物质与精神之分,不论物质贫与富,在精神上富起来,应是全民族的共同目标,在市场经济中精神致富当为物质致富之魂,八荣八耻就是一个纲领,是一个全民精神致富的发展目标,更是实现全民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按按照历史的时间的纵面和空间的横面,实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法权保护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贫富合理级差与数值,如果否定了机会平等,等量劳动相交换而产生的贫富差异就是否认了价值生产,否认了市场经济本身。这是调节社会贫
富差距,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问题的一条根本原则。,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今天的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已不同于一百年前的市场经济,不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还是资
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结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有如几个方面:
第一垄断行业做为社会化大生产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必然存在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基础建设部门、交通、通信、能源成为了产业生态的基础条件部门,这些部门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没有这些部门的存在,就没有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但是,这些部门不可无限扩大,只能由国家行政权力确定准入。这些部门都具有垄断性质,由于其它产业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离不开这些部门,因此,这些部门在价值制定,服务标准诸方面都具有垄断性。这种垄断性决定了这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不是社会平均利润,而是通过垄断利润实现的超额利润。垄断部门的垄断超额利润,一方面产生了此类部门对社会资本占有的超额占有;另一方面产生了活劳动资本收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劳动资本收益。相反由于失业,剩余人口和由企业兼并产生的分流下岗,造成了社会无劳动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标准劳动收益群体与垄
断行业劳动的巨大差别,这是我国富贫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 社会再生产已由早期两大部类平衡进入到了三大部类平衡的产业生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期,公益产品、公共产品仅仅做为一种慈善业以较小规模发展,而公益产品、公共产品品种与规格也十分狭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险、教育以及以往列为奢侈品的休闲、观光、健身、养生等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的规模扩大,已使这些部门形成产业,如不使这些部门成为产业,社会将有大量资本处于闲置状态。但同时,如在其它领域广大劳动者收益中如不包含教育、医疗、康体、休闲、保险等内容,
则这些产业就没有价值实现的条件。这些领域的资本就不能增值, 一二部类活劳动资本收益,决定了第三部类产业部门(c+u+m)的规模,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工工资很高,除了其它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按照产业层次递进发展经济规模的规律在起作用。第三部类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本增,值取决于ⅰ,ⅱ部类活劳动资本收益。邓小平同志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社会主义。在这一点上,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再论住宅问题》以及马克思关于奢侈品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积极作用的理论,都是最早把人类关于基本生存所需生活资料实现以后,社会消费向具有公益性公益产品、公共产品的医疗、教育、保险方面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的理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论的传统。最近,吴敬莲先生提出的全民社保理论是明显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机制上科学调节贫富差距,抑制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富级差,建立和谐的贫富群体合作关系的正确思路。
第三,产业互哺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不仅以同一产品与其他产品交换中发生作用,而且以不同行业按不同发展阶段以非等量劳动相交换形式发挥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现,市场交换并非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往往是不等量劳动相交换,一般讲这种非等价交换是由三种价格剪刀差体现。一类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以高于价值的价格与其他产业产品交换,科技含量低的产业的产品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的产品交换,由此产生了价格剪刀差;第二类剪刀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与其他产品交换,资金密集型产品以高于价值的价格与其他产品交换,由此形成了价格剪刀差;第三类价格剪刀差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为原料的产业的产品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与其他产品交换,可再生性资源为原料和产业的产品以高于价值的价格与其他产品交换,这类价格剪刀差主要是指土地,矿业和林业。以土地为例,就土地价值而言,一般讲都是几百上千年,不断进行投入劳动而形成的价值,无论用于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现行价格都低于自身价值。此类产品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生成的价值,例如原始森林,岩石建材等等。为什么会产生三类不等价交换的价格剪刀差呢?因为人类生产是社会集合,市场交换也是社会集合。科技、资本、制造、加工更带有稀缺性,人类对新的技术,新的消费领域,新的生产部门给予较高的价格认可,没有这三类价格剪刀差,新的生产部门很难快速站稳脚跟,形成产业,这体现了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社会公益的品质,包含了共产主义的要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可再生性资源产业一旦形成巨额生产规模,就必须反哺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再生性资源产业,产业互哺是一条市场经济规律。产业互哺规律是社会利润平均化规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三类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必然导致阶段性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贫
富差异。
第四,现化市场经济中,资本转移速度快,规模大。科技进步的速度比一百年前快得多,产品周期缩短。在古代畜力车几千年才更新,以千年为周期;蒸汽车使用了一百多年,才更新;内燃机到电力机车仅用了几十年。以汽车为例,新的功能汽车更新几年就一个周期,电子产品的电脑和移动通讯器,几年就一个周期。适应科技发展,旧的产品迅速淘汰,企业资本转移十分迅速,规模巨大,在市场上主要通过企业兼购、收购等形式实现。这种资本转移本身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是合理的。但是,同时产生了大规模的分流下岗,阶段性剩余人口和失业人员是企业兼并,资金转移的产物。这是资本中的物化劳动资本与活劳动资本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群体收差距拉大,贫富差异加剧。在这种资本转移过程中,下岗分流人员是被动的,无法体现机会平等,恰恰体现为机会不平等,在社会资本转移过程中被分流下岗人员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依附于旧的技术,旧的产业,不能附属于新的技术与产业,不是他们自觉的选择;而是为物化劳动发挥增值效能做的牺牲。劳动技能的转移并不能象资本转移那么迅速,分流下岗人员因附属于物化劳动资本的技术,使其不能成为新技术正是机会不平等的表现。这是导致
收入差异,贫富差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了现化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就是1,垄断行业和垄断超额利润必然存在,垄断超额利润是社会资本增值的必然形式之一,垄断超额利润有相当一个比例来源于全社会的贡献。因此,垄断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应由全社会共享;2,社会再生产已由两大部类平衡发展为三大部类的平衡,三种价格剪刀差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产业互哺是社会再生产的必然存在方式;3,社会资本转移规模大,速度快,资本结构内部物化劳动资本与活劳动资本客观存在着主动与被动,同步与异步转移矛盾。这三个特性必然导致贫富差异。对待这种贫富差异,我们不能以消除这种贫富差异立场出发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也不能从消除这种贫富差异的立场出发去证明仇富就是仇不公。而是应该从这种贫富差异是否有利于产生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走向共同富裕的立场出发分析这种贫富差异是否具有合理性?如存在不合理性,我们应怎样进行社会调控,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
会文明发展。
公与不公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历史只有一个结论,这就是以客观规律为立场,以人的主观要符合客观规律要求为立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之所以具有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为大生命力,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工人阶级为领导阶段,人民群众为主力军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垄断资本集团做为统治的市场经济,更
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创造人类文明,
垄断资本行业的资本来自于资本市场,来自于全社会,垄断经营权也来自于全社会,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应分配给社会一部分,这才是公正合理的,也是有利于社会再生产平衡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衡,制定了反垄断法应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典,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提出“节制资本”主要是指节制垄断资本,也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思想,毛主[xi]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就是要避免官僚资本主义前途也是讲限制垄断,垄断行业即然资本与权利主要来自于社会,就应当奉献于社会。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拿出一部分参与全社会劳动收益分配是我们可选择的调
节社会贫富差异,抑制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趋势的方式之一。
社会再生产已发展为三大部类的价值平衡,实现这一平衡的最基本和最主动的方式是全民社保,一方面为第三部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支付的货币资源,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活劳动资本收益水平,对缩小贫富收入差异将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全民社保不仅是一个劳动收益过程,同时也是第三部类资本增值过程,这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良性
循环。
产业互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即使依靠价值规律自发的起作用,这种互哺也会体现出来,我国大城市效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方式,以产业的政策体现社会市场行为。
我国新农村建设,环保产业建设,实现社会对这些产业互哺,重要的是国家的积极产业政策,这个产业政策要体现在“哺”字上。只有在政策上体现了“哺”字,才能实现对农村、农业投入,对环保产业建设,林工产业建设资本投入取得超额利润,体现出投资三农,生态,林工等产业有增值效益,才能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被哺产业。被哺产业一需要社会资金,二需要人才人力,三需要市场,只要有了
资本与人才,市场自然会扩张起来。
社会资本的转移速度加快,规模巨大,分流下岗人员阶段性增多,在全民社保的基础上,这方面产生的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矛盾基本可以缓解,在这种条件下适度增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深度开发,发
展服务业可以增加社会总剩余价值,提高共同富裕的指数。
物质之富与精神之富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分配的重要的客观规律。从物质与精神之分,不论物质贫与富,在精神上富起来,应是全民族的共同目标,在市场经济中精神致富当为物质致富的统帅和灵魂。八荣八耻就是一个建树致富统帅和灵魂的纲领,是一个全民精神致富的发展目标,更是实现全民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按照历史的时间的纵面和空间的横面,实现全社会全民的共同富裕的
先导。
所有这些好的、理性的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从让人民说话 、让科学家说话、让真理做君王开始!
-全文完-
▷ 进入越铁斋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