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回首不知归路远(一)ferryman

发表于-2011年12月07日 晚上8:04评论-5条

回首不知归路远(一)——“享堂山”之由来

【享堂山之由来】华容县胜峰乡话岗村原本没有“享堂山”,只因大明王朝兵部尚书、弘治中兴“三杰”之一者刘大夏寿藏于此,朝廷赐建尚书墓和尚书享堂。是故,人因山水而不朽,山因名人而闻世。这处风水宜人的无名小山有幸因尚书老人之阴庇而名之为“享堂山”。

坐落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桃花山,北倚长江,南滨洞庭,逶迤近100里。绵延起伏处,280余座大小山峰,在云缠雾绕之日,尤如群鲸戏海,蔚然壮观。其西南余脉之五谷峰与正南之雷巴尖山脉相衔,把一处十分醒目且小巧玲珑的小山岗拢在怀中。此山岗长年气候宜 人,冬暖夏谅,翠竹婆娑,古柏虬劲。前眺金鱼垱湖,波拂晨风喜迎朝阳明月,后靠箭头山麓,轻歌曼舞笑傲夜雪松寒。这就是数百年来享誉湘鄂两省妇孺皆知的风水宝地“享堂山”。

还在东吴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经过此地时,“享堂山”仍是一处松柏翠竹覆盖的无名小山。即或是从华容茶刘氏第三世祖刘宝(大将军)在山东随岳飞抗金、南下洞庭湖镇压杨幺起义后隐居湖南华容老鹳冲(今湖南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草堂)时算起,世人也只知有刘家屋场,而不闻“享堂山”身在何处。其实,此地本无“享堂山”,只因大明王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兵部尚书、弘治中兴“三杰”之一者刘大夏(华容茶刘氏第十四代孙)病逝于华容老鹳冲“东山草堂”(今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后,其子孙遵照尚书老人的遗嘱,将一代名臣安葬于他生前自己卜定的寿藏(今华容胜峰乡话岗村,离老鹳冲东山草堂约五里许)。五个月后,地方政府奉朝廷圣旨修建尚书陵墓,立功德碑,并在尚书陵墓前的山坡下建起了一座蔚然壮观的“尚书享堂”,称之为“刘家享堂”(今天地图上标志为:“刘享堂” ),以供刘家后世子孙和湘鄂边人民永远祭祀瞻仰。人因山水而不朽,山因名人而闻世,由此这处原本由松柏翠竹覆盖的无名风水宝地,就因刘尚书之阴庇而名之为“享堂山”。

刘尚书墓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享堂山正南北向的山坡上,背山眺水,实乃藏风聚气之地(风水学中称之为“真穴”)。整个陵墓占地120平方米。墓冢为正八方体座形,全部由花岗石砌成,造型别致。墓前32级石级分三层台阶向下延伸。六只石雕瑞兽分别安放在三层台阶的两侧,第一层为最大的石狮,第二、三层石兽依次减小。精制雕刻的石香炉、石桌、石凳等,错落有序地摆放在一级和二级台阶的平台上。最让人肃然起敬者,当为一层台阶两侧,两名栩栩如生的石雕翁仲(文左武右)十分虔诚地守护在墓冢前,象征死者生前的文治武功。由此可见尚书老人生前若无卓越功绩,岂有今日之殊誉哉?在二层台阶中央立着特制的由龟趺背负的明代弘治御制汉白玉石碑(“诰命碑”,高2米),右侧另立有正德皇帝赏赐的“敕命牌”(亦用汉白玉石制成,高1.8米)。第三层台阶往下则是刘尚书享堂。享堂前300米为“林道堤”,两行茂盛的古樟树直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口延伸处的金鱼垱湖。墓冢三周古松参天,修竹生风,间或数十株古樟枝叶茂盛,期间雀鸟欢歌,走兔隐匿,尽情彰显着长眠于斯的一代朝廷重臣的忠臣风范。

这是一处并不算太大的尚书墓寝,然而从其庄严肃穆的石级,到虔诚如一的翁仲,到威猛祥和的石狮瑞兽如其两侧的依次排列,再到昭示皇恩浩荡的弘治、正德两位皇帝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诰命碑和勅命牌并立于墓前(尤其是弘治皇帝的诰命碑竟然还是用“天地四灵”之神龟作碑座制作而成),再到端庄雄伟的享堂,如此完美的高规格的陵寝,岂是常人可以企及哉?在这湘鄂桃花山脉绵延之处,那些生长于斯、致仕于斯、长眠于斯之历代位极人臣者,谁与齐肩哉?记得雷巴尖山之仙人洞口的那一边,不正刘大夏之恩师(同乡)、南京礼部尚书黎淳状元的黎家大屋场么?而今安睡在雷巴尖山对面的状元山上的黎淳状元墓冢,至今较为清贫孤独地躺在那里静听夜月松风。虽然当年弘治皇帝亦赐建墓冢于黄湖山东麓,立有神道碑,建有黎淳享堂,亦有松柏拱卫,然终不可雕刻“翁仲”瑞兽以立其侧也。黎淳不也是大明天顺、成化、弘治三朝的南京工部、礼部尚书么?既是同乡京官,还是师生缘分,且同事大明王朝三代帝王,何乃有别如是哉?难道就是因为黎淳常年在陪都南京而不在皇都北京为礼部尚书之故哉?积日月之功德兮,播芳泽于万民;魂魄忠毅之刚直兮,佐帝君而中兴。中兴社稷之重臣,龙恩泽被有异者故也。

500多年来,无论岁月峥嵘风雨侵蚀,还是盗墓挖掘文革摧毁,大夏墓竟然如此完好地保存并安祥地静静地酣睡在这藏风聚气的享堂山上,于晨曦中迎湖光山色,于夜幕下听蛐叫鹧鸣,国祚如是以佑忠臣故也。也许500多年前老鹳冲的村民,曾经一度为这位自天顺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本可以留任翰林院任职,却主动放弃而到兵部任任职方主事的刘大夏感到遗憾,然而更使乡亲们惊喜的是,辗转地方多年造福为民的刘大夏,最终官至兵部尚书,为一代明君孝宗所用,操劳国事40多年,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也许今天的村民们仍然相信,这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虽然静静地长眠于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但是他的魂灵永远不会休息,忠肝义胆之祖脉魂灵永远不会消融。那些日夜守护在陵寝周边的乡亲们,在曙光初照的黎明,在风清月明的深夜,耳边常常能够听到尚书老人不知疲倦地吟诵着自述人生心迹的《西行草》,追忆着效忠社稷万民的《宣召录》,同时还时常向前来祭拜的、路过的以及世世代代祖辈生活于斯的世人们,娓娓述说着500多年前那些止兵戈、坐牢狱、兴武举甚至荷戈行伍等等可歌可泣的历史掌故。

伫立在大夏墓前,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制作精细的大理石墓基,我的心在急剧地跳动,也许是我听到了尚书老人的心仍在跳动?风是悄悄的,整个享堂山上,除了那些向尚书老人点头致意的竹叶松枝在轻巧巧慢悠悠地摇曳。 

2011年12月7日夜草成于养心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ferrym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我华夏泱泱五千年文明大国,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遍布祖国大地。
人因山水而不朽,山因名人而闻世。
且听作者娓娓述说“享堂山”之由来。
推出共赏!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5]个
曲径幽通-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朋友!(:012)(:012)at:2011年12月07日 晚上9:49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1年12月08日 晚上7:33

ferryman-回复谢谢!祝平安快乐幸福! at:2011年12月08日 晚上9:48

曲径幽通-评论

再赏!问好朋友!at:2011年12月08日 晚上7:34

ferryman-回复谢谢!祝平安快乐幸福! at:2011年12月08日 晚上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