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的自创诗歌文化文体的起源荆中楚风

发表于-2011年12月07日 晚上11:42评论-3条

我的自创诗歌文化文体的起源

作者:荆中楚风

有人说我很无知、是疯了、还很狂妄‘竟敢在中国千年精练的优秀诗歌文学文化文体上要去创新’。这话说的好像是对,也好像不对。因为,每一个人所在的环境不同,造就了人的思维意思不同,一个人有不同看法,从某种方面而言,就是一种文化的进步。所以,我从内心感谢批评我的这些网上朋友们,是这些朋友们的批评,让我看到自创诗歌文学文化新文体,是可有作为的。同时,我针对‘竟敢在中国千年精练的优秀诗歌文学文化文体上要去创新’这句话,淡淡我的观点,借此展开我的自创诗歌文学文化新文体起源文章。

我认为‘凡是有这种观点的人,是为了写古人发明的诗歌文体,为自我提供了最华丽的、最引人入胜的、最悲哀的情商,最能引起反对声音的共鸣。也是这些人,大多数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几首旧文体(这里指中国古人发明诗歌文体,如;格律诗歌等文体)的诗歌,并自认为有文化(这里指文凭)、有才情(这里指智商)、有地位(这里指围城内诗人和爱好者)、有所谓修养的人(这里指会写旧文体诗歌的人,不会写创新文体的人)。说起理论,那是一套又一套的高淡阔论,这是在继承传统、让传统文化回归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借口了。反其道,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用古人发明的诗歌文体,斩获稿费’。这样看来,其智商零,仅仅才学会写字和写模仿的诗歌,好比一个不满周年的小孩在大人帮助下在学走路。 

我这里大胆向天问【指问诗人和爱好者】,如果给报刊投稿没有稿费,你们还会写古人发明的旧诗歌文体吗?还会写诗歌吗?在面对写诗的稿费诱惑和写创无稿费诱惑时,前者和后者大家选择那一个,不用明说就心知肚明。在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各类不同的报刊杂志上,或多或少地充满人的眼球是那旧诗歌文体,却没有新义。同时,也是为了拓展和证明自己会用诗歌,表达心中与众不同的语言能力,炫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为所谓的文化稳定的荣耀战略,曾经的很多时刻,我们大家在广播电台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听到,只要外面(这里指国外发明了什么)有什么发明创造,我们心里的感觉,其出发点,就会拿老祖宗来应对,炫耀古人,沾沾自喜,而不思有所作为。我们当代人为什么要炫耀古人,从心理学而言,我认为可能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三个证明’证明中国古人比当代外国人强,证明中国古人比当代中国人强,证明外国当代人比中国当代人强。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生存,都想比上一代强、比老祖宗强,而这个强不是以炫耀老祖宗为资本,更不能说明老祖宗强,他的后人就强。回到诗歌方面,我们的古人发明了格律诗歌文体,明朝以后到当代人发明了什么诗歌文体,几百年过去了,当代人还停留在格律诗歌文体上,用当代人的心理意思去写作,去加工古人的发明旧文体、写的在好,发挥得在淋漓尽致,充其量只是为古人作嫁衣,这叫复古型诗人,不能叫诗人,很难实现最终的跨越。用很实在的话比喻,中国诗歌文体是自明朝起被古人的文体囚了一生,而没有自立和自信的诗人。我曾经听到过广大人民群众呼唤,在中国古人发明的诗歌文体外,中国何时能有新诗歌文体问世。人民的呼唤,请问当代围城内复古型诗人和复古型诗歌爱好者们,你们是如何作为的。

我的今生,上学时学过看过和写过古体诗歌,工作以后,我不看不学不写古体诗,30多年来我只看中国辞海。偶而我也写写诗玩,但不是写旧文体诗的格式。因为我认为写格律旧文体诗是复古,是在浪费当代人的情感和自信的尊严。而我们当代人不是生活在古代,任何人没有古代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经历感和古代人的生活规律感,是写不出古人的情感,也就是说你在有才智,充其量只能是复古诗人。所以,自明代以来,中国就没有新诗歌文体了,只有被当代人以强势叫做所谓现代版格律旧文体诗、现代版自由诗歌等等。。。。。。旧文体(所谓现代版之说,它起源定位的准确时间、年代不清,这既是用词不准确,也是后人悲,明知所谓的现代版旧文体写作方法不对,却还要以现代版本来炫耀),由此可知所谓的现代版,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诗人的守旧并不会创新。我因此而知,为什么中国会有‘竟敢在中国千年精练的优秀诗歌文学文化文体上要去创新’之说的论点的关键所在。

上下五千年的情志,为你泊心绪。古人沉浸在情中,持文舞墨,历尽岁月沧桑,精彩演绎,传承了《诗经》、《楚辞》的精魂。戏剧性地开辟并继承创新诗歌的衣本,凸现其价值。这普遍性,拥有了广泛的民众性基础,贯穿了诗情春秋境,胸纳万汇任吞吐,纵意让创新飞扬。 在那古唐朝,唐人尽显那神来之诗境,超越前人,以《诗经》文体为版本,总结前人所创的诗文体的格式,结合自身的特性,融入他的国情特征,发现价值,以创新为主线,首创了新的诗文体。其起源来自《诗经》体,即把《诗经》文体中的“诗”字提出来,作为一种诗歌文体,经不断地创新变化发展,最终形成后人以国名为体的诗体。。。。。。唐诗。在宋朝,宋人的血脉情,以《诗经》文体和唐诗文体为辅,以《楚辞》文体为主要范本,并把前人的风格和唐诗风格作了对比,融入宋人国情特征,发现了唐诗中没有的个性价值,即把《楚辞》中的“辞”提出来,作为另一种诗歌文体。又因为“辞”与“《楚辞》中的辞”同音,故宋人为了区别“辞”与《楚辞》中的辞不同,取其音同字不同,而改“辞”为“词”,并把“词”作为新的诗歌文体。经传承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后人以国名为体的诗体。。。。。。宋词。在元朝,元人的心态,以《楚辞》为中心版本,以《诗经》为辅助版本载体,并把“唐诗、宋词”这二个不同的诗文体,贯穿到《诗经》文体和《楚辞》文体之中,用心用情去发现,可以作为的创新点,这清晰纹路,释放人性潜能,绵延繁衍的深深情怀,元人又自创了新的诗歌文体,最终又形成后人以国名为体的诗体。。。。。。元曲。 ­

纵观以上三个不同的诗歌文体(这里指唐诗、宋词、元曲三个文体,之前的文体不说),它形成了不同朝代的诗歌文体和不同诗歌文体语言。通过这三个诗歌文体,我们可以发现,其诗文体共有的特点:传承了《诗经》、《楚辞》情脉,并结合自身所在的朝代不同,敢于打破那千古文成熟的规矩。而选择不一样的修心,自创的个性,就是不在前人大树下纳凉。我们在看看自明朝以后,国人们(主要是指诗人文人和爱好者),默守古格律诗词曲成功成熟的规矩,量化为一些诗歌文体的写作标准和人的欣赏标准。一笔情,在岁月中游弋,漫向延伸,写那复古诗词曲体,充其量这诗人可为复古体诗人。当代的人,不是在古唐代,也不是在古宋代,更不是在古元代,这是唐诗宋词元曲格律诗歌文体本身所具备的先决条件,也是这个先决条件的前提,催生了个人的不懈追求。而律绝词曲,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写满了国家情缘。如果后人在写,由于已没有那时的国家感应和感情,无论投入多少心力,用怎样的思路去想,可以准确地说,没有古人的社会生活经历时,一个当代人的才情智,是写不出古人心所在的国度感情诗歌的,充其量写出的是复古诗体,也就是说当代人写的是不古不现、不今不古、非古非今的诗歌。我把种行为定位为,遗忘尘世中当代人的自我,迂腐吃古,沉醉不醒,做古诗奴。

请看这开言论儒雅,写着繁华,流动那一池,才子卷诗词,仿痛千载国民。这卓绝的贡献,系上旧飘带,却引颈套枷锁。触目所及,报刊杂志上,写满所谓现代版格律,这是在韵祖养颜面,续香还古魂。这是今夕的悲,也是唐宋元的后人悲,可悲的崇拜,所思,心越来越痛,可叹中国诗歌文学文体,何时能自创门户为君吟。

从来都是这样,写复古诗体,朝歌陈旧,满身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消亡我们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字和诗歌。在从本质化来看,这种复古诗体,证明的标准,是当代的人,只会写复古体诗,而不会创新。由此而知,自明朝以后,国人们(主要是指诗人文人和爱好者),怕字当头,落笔畏难,启齿做了?以继承传统,传承传统,为借口,一心写那复古文化。。。。。。模仿了几个世纪,还在模仿,是不是离开古人创的文体,就没有新文体了。审视文坛,古人树荫下,后生深情韵律,留此情惊李杜。这是龙文化文体的根被神伤了,请看心差横行,冠冕堂皇,倒翻遗产刻其理,仿制填格作,阐形弱,驱颈没停蹄。这不敢,那不敢,错位人生,不敢打破这千古文成熟的规矩。百度复春秋,流传到当代,儒雅长卷,一脉文情难见新文体。

我写的诗,是我自创的一种诗文体格式,自创于2009年5月12日,为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而写的诗歌。我不是诗人,也谈不上是爱好者,仅仅对诗歌有点兴趣,有时我也会动动笔墨,写写诗歌玩,为记住什么?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年(每年写五到八首)会写点诗玩。我出生在一个石油工人的家庭,我初中文化毕业,赶上了三个全国第一;全国首批中学毕业就待业,现在叫失业,全国首批石油子女终结了中学毕业就工作的梦,全国首批初中毕业生考大学(是考大学和考技校同一考场、同一考题,我们是按成绩来区分考大学和考技校)。我没有工作,也没有上大学和技校,玩了一年多的我在徘徊、在犹豫、在沉思、在找阳光、在找出路。经历了“时间教会了我一切”从此,我的心中有了一点点想法,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也就是这一点点的想法,或大或小地影响了我,在朦胧中想要做点什么?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变化,朦胧中的感觉也越来越清晰。2008年7月是我初中毕业30周年,这一年,我国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等。我由此而联想,身心得以解脱,得以释放、得以清明。我要掌握主动,以自己的个性思维对诗歌文学文化负责的态度,作为对自己回报,对我曾经学习文化的回报,对中国诗歌文学明天的回报,我决定让自己行动起来,力争要创造我的第四个第一。

大家知道,2009年5月12日是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就是这两个纪念日,我把几十年的自学写出来的诗,也就是自创的新文体诗,放在我的qq空间和部分诗歌发到烟雨红尘,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上,从此,让我为诗歌文学文化文体的创新,走上一条他人不愿意走的艰难之路。我不是为了获取稿费而去创新、不是为了名利而创新、不是为了发表而创新。我这样做,权且做为我对中国文学诗坛做出的一点力,也为中国诗人和爱好者引出一条创新之路。 红尘人生,一世不过百年,我的qq空间写的诗歌,就是让天下中国人明白,让自命不凡的诗人们看看,谁在为中国创新诗歌文体。不创新,中国文学诗坛是不能走向成功的,不破是不能自立的。今天,我做为一个平凡的中国石油工人,平凡的普通人,一个对诗歌有点兴趣的爱好者,对中国诗人和爱好者说,请你们不要写古人发明的诗歌文体,作复古诗人,用你的才情、才智,做一代创新诗歌体的宗师。同时,我作为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没有那么很多的宏伟人生计划,有的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想法: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工作,就需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安全顺利地完成它,是我应当履行的责任。为自己工作,就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工作机会。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社会的责任和所在的岗位责任,并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持之以恒地担负起创新责任来,最终才能实现发展。因此,我把这叫做“人的指导思想”的文化起源。

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生,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绝对的完美,但却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各种各样方法表达自己途径。以个性的道义情,立意其道义责任,让他人赏心悦目。当然,这道义要做到新颖别致,那就是做别人没有做到的,而你做了,从一句话开始感悟,由一个情结而生,在一个行为勾勒图画,让广大的老百姓认可,真正意义上的渗入到广大民众中去,而不是让几个写所谓复古诗的人,在那里搞相互吹捧,这样不管是苦是甜都会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叫人漫无目标地在云里雾里的去寻找。我把这叫做“道义责任人”的起源。

就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吧,知道这句话的人不少,但能够把这句话真正内涵理解透的人却并不多。如果比喻诗歌文体,当代人是不是做到了诗歌文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诗歌的根底所在。其实,我们的梦想 在年少的岁月里就有,长大之前到成人之后, 崇高的理想 被风雨消磨了锐气,熄灭光芒,而走在名利的路途上,唯唯诺诺到今天,这不敢那不敢,因为自己走过的路,是心里最深的痛。我把这叫做“百花齐放”的起源。

在人一生中,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多很多值纪念的事情,不同的人他的纪念方式是不同。2009年5月12日,我为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而写的诗歌,是我写的自创的新的新诗辞诗歌文体正式问世。同年10月1日,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也写了自创的新的新诗辞诗歌文体。我把这叫做“纪念”的起源。

“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有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 我通过这三种方法,对诗、词、曲三个文字分别拆开理解,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奇妙现象,诗和词其偏旁相同的共同点,这是象形字的态,寺和司在汉语拼音中读音相同字不同点的会意形态。曲是一种会意的形态(这里指会意为回意字的象形法和形声法),通过这种分析我发现诗、词、曲(这里指诗、词、曲以前的文体不说了)三种诗歌文体后面,还有一种对应诗歌文体,我自2009年5月12日以后,想了好几个月一直到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典,我才明白‘典’字具备一种会意为回意字的象形法和形声法的形态(这里指和‘曲’和‘典’汉语拼音中读音不同点的会意为回意的象形法和形声法的特征和‘典’多二个点的特征),我把这叫做“象形字”的起源。 

《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之典范,其经典,我以《诗经》、《楚辞》为版本,把“诗”和“辞”分别提出来,为一种诗辞文体,在把唐诗、宋词( 辞 )、元曲中的‘诗、词、曲’提出来,作为一种‘诗词曲’文体,这样就有了‘诗辞’文体和‘诗词曲’文体,两种似同非同文体格式文体模型。后来通过我多次,用两种不同方式写作诗歌,发现了诗歌创新的奥秘,以上‘诗辞’文体和‘诗词曲’文体,加入另外的一种文体可以,成为一种独立新诗歌文体。从此,我先后用‘诗辞’、‘诗词曲’文体和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等不同文学进行对照组合,同时,我也进行与韵律诗体、与人常说口语文化、自由语言文化和工作文化对照组合,找到了最佳组合,那就是‘诗辞’、‘诗词曲’和散文组合。我把这叫做“传承中国文学”的起源。从此,我写的诗歌新文体 就是“诗词曲散”体 。叫做新诗辞文体诗,后发现,中国古代有唐诗宋词和元曲,而词和辞同音,为了区别我把自创新诗辞文体诗改为典体诗文体(在百度上搜荆中楚风,可看到我写的诗歌)。因为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典,我把‘典’字提出来,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文学文化文体,寓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典。所以我把自创--新文体命名为“典体”诗歌,又名;‘ 国 典诗’文体,我把这叫做“时代命名”的起源。

有人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 的诗人的,大诗人李白流传后世的也只有几十首而已,前者我赞同,后面的我不赞同,历经了多少年代了,也许李白的诗歌,没有发现的、流失的还有很多。。。。。。因此,看问题不能绝对论,要相对而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写的好,我认为首先是李白有自己主观和主见,有自我个性 与众不同想法。牛毛出在牛身上,解铃还需系铃人嘛,李白和当代人思维方式的想法是不同的,这就象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男孩和女孩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男人和男孩的思维是不同的,我把这叫做“思维想法”的起源。

历代诗人的名作是我们千年文化的精髓,这才有了今天我们这么众多的诗词爱好者。让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我想这也是初衷。怎样继承和发扬这种历史文化,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人和我们这些才疏学浅的人的作用真的相差很大。不妨从向古代劳动人民学起,以担负文字使命的人之所愿,让每一个人明白,创新诗歌文体是当代人对文化的进化,这种创新进化是防止一切模仿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如果任凭邪恶的模仿意识急剧膨胀,而且已经到了及其嚣张疯狂的程度(大到能上电视台)。解决模仿须从根本入手,即严厉打击模仿造假行为,对侵犯古人文学文化知识产权严厉打击,方能镇住各路模仿妖魔鬼怪。我把这叫做“学习创新思维”的起源。

我这以上自创诗歌文化文体的起源,证明古今中外的很多人喜欢,在老祖宗作品那里找自己心灵的感应,知道凡是什么都是老祖宗的好,凡是老祖宗创造我就去模仿。而我要说,我们当代人的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了,其它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等。。。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写作者的不自重、不至尊、仗着古文体,重装古味,写不是古代人的古代版本的诗歌,也就是古代人发明的诗歌文体,这种行为很虚伪,是不注重自己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创新漠不关心 得过且过,对他人的创新,说三道四并搬出古人经典强势引用,以求历史证明,这证明的是什么?我看是证明自取其辱。 临摹仿古所谓现代版韵律诗体,不论模仿的再维妙维肖,终极难比古,还是在复古。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60周年之际,我把自创的中国现代文学新体作品呈献出来。

何为国典诗,(国典诗又名典体诗--它具有[唐诗、宋词( 辞 )、元曲和散文]独特四味,这也是我最后定位诗歌新文体名的来源之一。

我所写创新文体来源于《诗经》《楚辞》经典传承之典故,有四味“诗味、词味、曲味和散(指散文)味”,介于“诗词曲散”四者之间情怀,是为了“扬一种精神,做一点传承,聚一种力量,宣一种自立,纳一种人格,抒一世情感,润一种风格,把一种意蕴,增一种清新……”,推崇文体不复古,彰显中国文学,彪千古的经典。 

人类语言史,我的【中国首创诗歌新文体】,【国典诗】是领路人,其作品虽然不很成熟,到目前才三年多,我会在写作中不断改进,我也希望我的qq(qq号478453717)空间写的诗歌,能得到中国所有诗人和爱好者的批评指导和全国人民帮助并评论,我自知道文化程度不高,我会借大家的智,为自己积累创新的动力,待到那明天我会写出更好的诗歌。我很自信,不论新闻报道,还是报告文学等等,我看了以后,只要我想写,我可以用自创的新诗歌文体写出诗歌来,没有我不能写的。

2011年12月07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荆中楚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谭水寒精华:何音
☆ 编辑点评 ☆
谭水寒点评:

中国是个文学大国,其诗歌渊源流长。初起于夏商之际,成型于春秋至隋唐之间,而大成于盛唐之时,后又产生宋词元曲,奠定了中国诗歌屹于世界诗林的骄傲。
朝代的更替尚革命数年,甚至百年,何况诗歌的革命,要改变一种语法和行文的格式,乃至审美情趣,谈何容易?
诗歌是一个时代的自由呼吸,没人能窒息它,只能均匀的顺导。历代而下,诗歌的革命皆顺其自然,绝律对骈俪的交锋;宋词对绝律的挑战;元曲对宋词的威胁,只有崛起,没有灭亡。成败之势自有后人留评。
在中国千年精练的优秀诗歌文学文化文体上去创新’此观点十二分正确。本文以此陈叙作者之胸襟。
文章博釆旁引,反复论叙;洋洋洒洒,意气奋发。欣赏具恢廓心怀之文。

文章评论共[3]个
谭水寒-评论

再来欣赏渊博之文。(:003)at:2011年12月08日 上午10:41

张志辉-评论

问好朋友~支持你~at:2011年12月09日 中午1:41

贫夫-评论

方才深受哥哥启发,我打算试试写篇新的,什么名字呢?没想好,十二生肖方面的吧?at:2013年09月04日 晚上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