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读《红楼梦》之时,竟是被开篇的几段妙语所吸引,从此便搁不下手,一发不可收拾。
但就在我满怀着激动万分的心情读完原著后,竟也如小女子般,对大观园的女孩们最终凄惨愁苦的结局,心痛到怜惜地落下几滴泪来。
自此,便不再读第二遍。
不是不愿,而是不敢。总怕自己一不小心,魂就跟着曹先生手中的笔悄悄融入到大观园众姐妹当中,在经历过那些作诗联句的热闹景象之后,免不了又是一阵伤怀悲秋。
记得高中时,一位知己曾向我推荐红楼之时,总是兴奋道:“我已读过它四五遍了,但每次读到伤心处,依然总要为她们偷偷洒泪……”
当时的我,也不过一笑了之。却不知当自己读到此处时,莫不是与她一样?我自愧心性不如她那般坚强。她虽每次读到落泪,但也敢调整心态后继续挑战自己。而我却从此罢手。
红楼中那些欢愉时光也罢,悲情时光也好。总是悄悄的被我藏于内心深处,深夜无人之时,才敢翻出来重新体会、品味。
所以,每次回味之时,总免不了要赞叹曹先生的才情。
但,文是曹先生的文,诗却不是曹先生的诗。
>>
一直以来,在清朝文人之中,私下最是偏爱纳兰词,他的词多是细腻而婉转,不如宋朝人作词那般豪情侠气。这种风格同易安的一样,也都恰巧与我的性情不谋而合。因此,颦儿的诗词,便是我的独爱。
自小,我就是个被孤独惯了的人。正因为那份孤独,才使我有如颦儿那样喜散不喜聚的冷清孤高。
高一时,邻座一女生曾将我比作黛玉。我自嘲自己没有她那绝世才华。
后来,这件小事原是被我拿出来供知己取乐。却不料,她倒认真想了一回,便道:“我倒觉得林黛玉不适合你,因为我不喜欢她。反而妙玉跟你颇有些许相似!”
想必曹先生也是个喜玉之人吧!整部红楼开篇第一回,便是由一块通灵宝玉引出下文。又兼得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贾环、贾瑞等这一干玉字辈的兄弟们,除此,宝玉还有位名蒋玉菡的挚友。如此曹先生还不罢手,贾府再出现个颦儿,最后栊翠庵又有了妙玉这样的可人儿。
可巧我名字中,也隐隐有含玉之意。这也难怪她们二人会将我比作红楼女子,若真如此,倒是我荣幸之至。
>>
大部分的红学专家,都将红楼归于诉说一个王朝的兴衰这一类。
纵观,从贾府祖上世代承蒙恩泽,积下这么大的一块家产,又因府中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之后不久,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依旨建造省亲别院——大观园。荣府又接来宝钗、湘云。从此便依次有了众姐妹移居园中,起了海棠诗社,大伙吟诗联句,中秋赏月,元宵作谜。再后来,园中又多了宝琴、李纹、李绮、岫烟等,个个都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如是,便又重起桃花诗社,此景无不热闹。
或许这一次,便是贾府兴衰的至高点,诗社盛况的顶端,全文的高[chao]了。
随后的日子里,便可以从曹先生笔锋转折中可见端倪。先是元春病死,再是大观园中的丫头姑娘们个个遭难,贾府消费逐渐入不敷出,到后来的一次中秋时节,原说好要再起诗社,谁曾想宝钗、宝琴姐妹随母回自家去,凤姐、李纨又生病,宝玉因着晴雯的死,心情也怏怏的,被王夫人早早遣去就寝,而迎春、惜春又不善于诗工,独独只剩下湘云与黛玉二人联句,联到最后又引出妙玉……
全文当中,就数中秋诗社最萧条,也最凄冷。此后,诗社也就悄无声息了。
原本以为,这里就应是最悲凉,最是令人心痛的地方。谁知,这才仅仅只是这场命运悲剧的开始……
迎春误嫁中山狼,从此便以她柔弱的身姿,续写了她生命最后的泪史。探春远嫁,园中又少了一个清纯女子。到后来,湘云也出嫁了。于是宝玉终于使出他少爷脾性,认为女孩们都是水做的骨肉,这般灵秀,怎能混入这世俗的泥沼中!王夫人等人劝道,女孩们长大不嫁人,难道成日里陪他在园中鬼混不成?于是,他方才作罢。
毕竟,在那个封建礼教中,女子的命运,便是长大成人,寻一个好的婆家,然后相夫教子,这便是她们应有的一生。
>>
曹先生在塑造宝玉这一形象之时,也算是借宝玉之口,对那封建庸俗一面的抗争也未可知。
如今,大观园中的女子,走的走,死的死,嫁的嫁,当年热闹非凡的诗社,也早已门庭冷落。海棠还是当年的海棠,雪还是当年的雪,人还是当年的人,而情却已不如当年的情了。如此悲凉到使人落泪的气氛,却只是曹先生为写下文更加悲伤的情节做的铺垫。此时,真恨自己不能折断他手中的笔。
但,我们终于还是看到黛玉的死,宝钗的悲,宝玉的悟以及贾府的衰。至此,这篇小说,也的确是怀金悼玉的红楼一梦。梦醒,除了伤感,也不再留下什么。
一代世家,也如一个王朝一般,经历过繁荣与衰落。
>>
整部红楼里,开篇已隐隐然透露出命运不可更改的悲惨结局。
说到所有红楼女子当中,人人都会认为颦儿一生无时无刻不是最悲的,却不知她命运的悲凉,正是有一道恐怖的枷锁紧紧勒着她的肺,让她不能自由完全的呼吸,直到死。
而那道枷锁,便是她爱上了他,而他却负了她。
因为感恩,所以她还了他一世的泪。
-全文完-
▷ 进入宫翕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