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寻真访蒙山
有人把泰山比作“大家闺秀”,把蒙山称为“小家碧玉”,大概是受了泰为岱宗、蒙为亚的伯仲定势的影响,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厚非。其实,蒙山的感人之力在于:没有趋尚新潮的喧嚣,没有慕名膜拜的虔诚,没有帝王墨客的刀刻斧凿,沒有陈渣新洉的蚀化污染。东鲁在望和一径通天的意境,古道奇观和三关雄姿的峻险,龙门三潭和玉泉枕流的淸丽,碧水垂帘和鹰峰晩照的浪漫,云海松涛和虎踞龙盘的豪放壮观,殊态奇致、淸雅幽深、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而蒙山最能摄人心魂之处,则是抱朴拥真,保持了原始气息的淳淸自然。
淸明节过后,迎来旅游旺季,应媒体和旅游单位所嘱:从另一角度写一篇登临蒙山的文章。忽然想到去年秋天,那次难以忘怀的蒙山之行,避开了从旅游路线直奔龟蒙顶的众人,谢绝了“登山不如看山”的规劝,我只身一人,就近选了未被划为风景区的小山峰,沿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而上。不是为陌生的神秘所吸引、而寻奇探胜,只求能接受未曾被炒作过的大自然、那淳真的濯浴。大约向上行进了20分钟,所谓的路,变成了一只只独立的脚印步点,而且越来越模糊不清。猜想,这大多是山民采撷或护林用的专线,很少有人光顾的便道。尽管事前准备了粉笔,在路过的树干和显眼的石块上做了标记,然而迷路的担心油然而生,停下步来,斟酌进退。听,松涛萧萧,分明是久违了的召喚,顿时平添了一份勇气果敢,再无反顾,继续向前。
当绕过一悬崖断壁,我被那棵从悬崖石缝中长出的松而牵动、所震撼。虽称不上苍劲参天,也算挺拔雄健,它是怎样从石缝中萌发、成长、壮大的呢?它怎么能从石缝中萌发、成长、壮大呢?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残酷无情的,不可一世的恐龙家族,销声绝迹,而渺小力微的蚍蜉类,何以生息繁衍,“置于死地而后生”,在这里得以充分地彰显。环境抑制了生命的生存,也锤炼了生命的意志。生命之所以尊贵,是生命从困厄的逆境中,认识了自我,战胜了自我,创造了自我,升华了自我。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那棵倔強的松树,思绪在不断地膨胀升腾,不断地延伸扩展。倏然,一朵无名山花燿入眼帘,痩小浅紫色的花辦,淡光薄影,却在这朔风携寒的深秋,一花独秀。山花,无名的山花,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山花,为谁开放为谁香?毋庸置疑,它决不会因无人惠顾而违时令,照例一年一度,自开自落。倘若把一个人,独自置于仼何人都不会去的荒岛上,他再也不会、也没有必要整容修面、梳理装扮;再也不会、也没有必要顾忌体面和尊严。显然,人类的行为活动,完全是为了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存在。只是有人做事选准时机给少数人看,有人做事给众人看,有人做事给自己看,有人做事给后人看,也有人做的亊,连自己都不敢看。
用了近三个小时,我终于登上了峰顶,还未弄淸这是蒙山七十二峰的何峰何名,便环顾四周,极目远眺,啊!真是登一峰方知有他峰,有众山,山外有山;临峰顶才知有终点,是起点,知之不知。遥想淸人刘宝鼎“到此一游怀抱开”的诗句,面对巍巍群山的超然,心灵、生命及一切一切,似乎得到了彻底的净化,回归到原始的零点。得志的愉悦和失落的烦恼,显得是那么的鄙薄肤浅,在这里也得以彻底的淸算:得志,可曾忧国忧民,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失意,何叹“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即使卖红薯,可也足斤足两?
正午,我沿留下的标记原路返回,归路一条,却思绪万千。归途过半,听,何处叮咚叮咚,伴有打击乐的音乐合奏,算不上悠扬悦耳,倒也可人耐听。寻声追去,呀!在归途左侧二米多处,竟有一个半间房大小的碧潭,前部伸进一个足有米多深的洞内,洞的上方距水面约有一米,顶部的岩石参差不齐,凸兀处按各自的节律向水面滴着水,由于滴水量的多少不同,距水面的高低不等,相隔的时间长短不一,加之洞壁的回音和洞口的共鸣,便发出了这奇特美妙的打击乐,汇合潭下端从一草丛中穿过的流水声,即组成了这来自大自然的“高山流水”古朴典雅的乐章。好生的一个去处,是不是蒙山三十六洞天之一,无可考证。然而近在咫尺,为何上山时不曾察觉,下来时却能听见?何等的玄妙深远,这和人生有何区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
潭水清淸,淸澈见底,就连水底那些名叫“沙里趴'的小魚,藏匿的痕迹,细微的动作,清晰可见。如果人们能象这泓潭水,襟怀如此坦荡,如此的真诚,仼何人都会被这醇净的诚挚所征服,都会将内心的世界,无一隠匿的倾诉。无怪有人说:“世上最深的地方是人心,打开人心的钥匙是坦诚。”
将要回到出发地,忽然觉得两个脚的大拇指内侧,都有似针刺的灼痛感,凭经验知晓,脚打泡了,只好坐下来,用旅行剪放出了泡内的积水。我的这一双脚呀,真的触到了“人生之路”的要谛?回首仰望山顶,方省悟:上去不易,下来更难!
2011年
-全文完-
▷ 进入若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