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其人,恶贯满盈,乱汉室之政权,菅百姓之人命,坏事做尽。但是,他也有可取的一面,那就是从善如流。他的这一特点,在笼络吕布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完美。
董卓带兵进京,欲乱朝政,遭丁原等汉室老臣阻挠,欲当庭动武,慑丁原义子吕布之威,未能成功。事后,智囊兼女婿李儒献策,欲除丁原必先收服吕布,董卓毫不犹豫,认为有理当即采纳。定了方向,当谋划具体措施。要突破吕布,必需能够说得上话的人,这时大将李肃挺身而出,摆出了吕布的优点和缺点,分析了能够动摇的点和面,提出了带金千两、送赤兔马、许已官职的笼络方案,董卓认为有理有据,均被采纳。李肃面对吕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奉黄金、送宝马、诺重用,招招击中吕布要害,焉有不成之理?
排除吕布人品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董卓的从善如流表现得相当到位。认为有理的就采纳,面对有用之人,敢于接受下属意见、肯花大价钱使其为自己服务,这就是从善如流。相比之下,袁绍之流,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吕布事后“为虎作伥”,为董卓乱政所做的“贡献”,足见这次“从善如流”,真的是一本万利。
董卓能够做到从善如流,确实不假。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情况发生改变之时,就不那么顺当了,这一点在处里貂蝉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当貂蝉成为阻碍其与吕布关系的绊脚石之时,还是那个李儒,大胆建言为大业计,放弃貂蝉、以安吕布,色迷心窍的董卓被美女冲昏了头脑,一句“汝之妻妾可肯赠于吕布么”宣告了良策的破产,最终导致“父子”矛盾激化,三姓家奴再杀义父,董卓业毁身亡。排除王允巧设连环计的因素,董卓的不从善如流,葬送了自己。历史不能假设,董卓不可能明知是计还往中间钻,但他完全有机会做到不上钩。须不知,这次被抓住弱点的人是自己!言不听、计不从,最终吃恶果。
任何优点和缺点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以无常的轨道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直至造成巨大的影响。董卓的从善如流,即是如此。同样的臣给同样的主贡献了几乎类似的计策,只是争取的对象变了,从善如流变成闭目塞听,一次是名震天下的战场英雄,主当即采纳,几成大事;一次是嫣然如花的情场美女,主置若罔闻,毁身败业。
董卓爱英雄也爱美女,在英雄和美女之间,他选择了对自身有利的情场美女,放弃了对大业有利的战场英雄。人性的弱点,即是如此;其悲情人生,由此注定。
-全文完-
▷ 进入余国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