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兵史奇谋去留无意雪无痕

发表于-2012年01月05日 中午2:50评论-3条

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许多军事将领是凭借他们的谋略克敌制胜的。

韩信破赵就是一个谋略制胜的例子。那时的韩信每打胜一仗就会把精兵送给刘邦使用,而自己手下只剩一些老弱病残的俘虏。更麻烦的是这些“兵油子”对谁也没有组织归属感。遇到危险一个个比谁跑的都快,他们只对自己的命负责。

当时,韩信手里有两万弱兵,赵国有精兵二十万。韩信孤军远征,赵军以逸待劳,这仗根本没法打。韩信运筹帷幄,一是背水列阵;二是选二千弱卒,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旗待命,如见到赵军倾巢出动,就进入赵营拔掉赵国旗帜换上汉军红旗。韩信安排已定,随即树立大将旗帜,敲锣打鼓地向赵军进攻。赵军早知韩信虚实,人人以为今日必定能轻易抓住韩信。以十敌一嘛,一人一口唾沫也把你汉军淹死。于是,赵军倾巢而出去捉韩信。韩信一见赵军中计,遂假装胆怯,退到背水列阵的汉军中躲避。赵军围住汉军猛攻,但汉军个个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拼死抵抗,不可战胜。赵军渐渐退却,要回营歇息。一回头,突然看见赵营树立起一面面汉军旗帜,顿时魂飞魄散,以为赵营已被汉军占领。咋办呢?咱回不去了。咳!跑吧。逃命要紧!赵军军心大乱,四散奔逃。赵国被灭。

战后,诸将向韩信请教获胜之道。韩信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我平时对待军士们并不好,谁愿意为我卖命?如果有退路他们早逃跑了。如今他们后退就会淹死,投降就会被杀死。他们为自己而战,战斗力必然倍增。而赵军作战不胜还可以退回营地去自保,他们的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我又派汉军换掉赵军旗帜,他们一见赵营易帜,必定以为赵营已被我攻占。赵军进不能胜,退无可退。军心必定涣散,如此,赵王可擒矣。诸将无不拜服。

韩信真是善于出奇制胜的军事奇才。

三国时的陆逊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奇才。

夷陵之战时,刘备领兵七十余万,来势汹汹。陆逊兵不过五万,以逸待劳。陆逊受命之初,并没有机械的按照孙权的指挥节节抵抗,而是大踏步撤退,在夷陵——猇亭一线阻击蜀军。陆逊站稳脚跟后,固守猇亭,拒不出战。刘备百般求战而不得,无计可施。只得指挥部队移营就凉以躲避酷暑,联营七百余里。期间,诸位吴将纷纷给陆逊施加压力求战,陆逊不许,被视为懦弱书生。陆逊谈笑自若,毫不在意。最后,陆逊一把火烧得刘备仓皇逃窜,一蹶不振。

陆逊为何获胜?胜在陆逊冷静的头脑上。其一,在战场的选择上,陆逊智计超群。夷陵以西多山地,以东多平原。蜀吴相持在此,蜀国深入吴地七百多里且多山地。既不利于后勤保障,又不利于军队机动救应,时间一长,蜀军可谓兵疲意沮,计不复生。而对于吴国,他们可以利用平缓的地势获得充足的后勤供应,又可利用蜀兵深入来激发和保持军士的斗志。其二,在作战时间的选择上,陆逊别具一格。陆逊利用固守城池,拒不出战来消磨蜀兵斗志,利用吴地酷暑来折磨蜀兵身体。时间一长,刘备只得下令各营依树荫就凉,待秋天凉爽时再进兵。并且蜀兵联营七百余里,无法互相救应。陆逊选择此时攻击,蜀兵料想不到,必然失败。其三,在选择进攻方式上,陆逊计高一筹。蜀兵虽疲惫不堪,但毕竟人多势众。一旦攻击不顺利,就容易被反应过来的蜀兵“包了饺子”。陆逊选择火攻,隔一营烧一营。在森林里放火很容易,救火却很难。蜀兵若救火,则无暇抵抗吴兵进攻,若不救火,则无法持久作战,因为粮草、兵器、帐篷被烧光。隔一营烧一营,防止蜀兵互相救应。至此,刘备计无可施,能够逃回白帝城已算他幸运了。

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就以陆逊的获胜而告终。而蜀国再也无力逐鹿中原了,只得采取战略守势。

这两位非典型性将领(即不是武艺高强的传统军人)也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军事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的一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去留无意雪无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谭水寒推荐:谭水寒
☆ 编辑点评 ☆
谭水寒点评:

作者深熟古时战典,详细叙说了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陆逊的“彝陵之战”从而肯定了以谋略战胜敌人的奇策。
文章紧凑,衔连合度。欣赏。

文章评论共[3]个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早上好!敬酒!(:012)(:012)(:012)at:2012年01月06日 早上8:38

去留无意雪无痕-回复涂鸦而已,谢谢鼓励。 at:2012年01月06日 早上9:14

知心jocelyn-评论

拜读欣赏佳作!at:2012年01月06日 晚上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