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单位图书室的书架上翻到一本叫做《甲申传信录》的书,一看封面和序言原来还是个老“古董”---民国时期出版的。这是一套出版数量多达几十册,名为《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中的一册。这套书我猜想在当代中国可能也算是绝版了吧。可惜我只看到了这一本,但其中记载的许多正史上和我们现今公开发行的历史教科书里所没有的史实却是令我震惊感慨。
《甲》书的作者钱轵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他平生研究经史,著述颇丰。晚年入京,适逢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他亲历战乱,访问诸多遗老和目击者,用了七年时间写成了这部记述该段历史的〈甲申传信录〉。其史实的可靠性为历来史学家所公认。书中有一节叙述在攻破北京之前,李自成曾建议崇祯皇帝停止“内战”联合抗清的段落很引人注意,这在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所有历史教科书中都没有载入,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发人深思的东西。书中写道:“是日,贼遣叛监杜熏入城讲和,盛言闯王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且言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藩(抗清),但不奉招与观耳。因劝上如请为 便。”……在百万农民军兵临城下已然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李自成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主动与崇祯帝谈判,要崇祯承认西北农民政权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停止内战,“以劲兵助制辽藩”实现联合抗清的“统一战线”。这个建议在当时二十万八旗劲旅屯兵关外,随时都有可能入侵的严峻形势下,无疑是缓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唯一可行的良策!但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竟然没有给农民军以任何答复。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统治。紧接着,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悍然勾引清兵入关,把农民起义军和整个国家淹没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其中仅在江苏的扬州和浙江的江阴两座城市就有一百多万民众被清军屠杀!其惨烈比之于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
笔者在想,如果当时崇祯帝能审时度势,果断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和起义军联合起来抵御清军的入侵,以百万农民军和几十万明政府军的庞大兵力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中国绝不至于被腐朽和极端落后的满清王朝宰制二百多年之久!。那以后的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肯定会先于日本发展起来,因为早在明朝末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当时的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也趋向于火器化。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在他写的〈行在阳秋〉中记述江南抗清武装和清军的战斗场面时有一段“南军枪炮,北兵弓矢,日中不决……“的描写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明朝军队已经普遍使用了火器和西方国家相差无几!而清朝入主中国后长达二百多年,中国军队却始终使用着落后且原始的大刀,长矛及弓箭。
历史的事实是残酷的,民族败类们断送了国家的前途,中国历史自清朝起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积贫积弱,到孙中山推翻满清时,中国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大量的金银储备和矿产资源被列强掠走,清朝留下了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烂摊子!即便到了现在,我们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有些硬件方便还是落后许多,那二百多年不是那么好撵的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无论何时,历史都是一面镜子,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到当前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民族团结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有力法宝,团结就是力量,看看韩国,看看日本,我们中国这头睡狮应该彻底觉醒了!
本文已被编辑[彦灵]于2004-11-16 9:33:2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长庚落红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