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到了,我将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窗外的景色不停地变换,像一张张翻动的照片,演绎着初夏的魅力,可我有些提不起精神,往日回家的快感被窗外的风刮得一干二净。
读了四年的大学,终将毕业了,可我怎么也激动不起来。说来真是运气差,今年偏遇世界经济危机,就业的忧郁吞噬了上大学时的梦想,也销蚀了我求业的激情。大学老师的训导还时时回荡在我耳际,和着洌洌的风,说什么把眼光放低一点,说什么到中小企业去就业,到家乡去创业,到基层去当村官……我早已有些反胃。总觉得,说话总是比实际简单数十倍。我也拜托了亲戚朋友,到处寻找出路,可至今还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回家找一下表叔吧,上次父亲的来信说,表叔是家乡闻名的致富能人,认识的人肯定不少,也许能帮上忙。
说起表叔,在隆情镇方圆几公里可谓是“知名人士”,他的出名最初可缘于上访。他原是民办教师,教书近二十年,后来因学校满员被辞退了,比他后代课教书的大多转正或招聘,心里总有些不平衡,因多次上访在有关部门成了名人,可也没什么结果。后来就走起了专门“拜访”乡政府的路,党委书记张清便成了他常“光顾”的对象,闹着给他安排工作。张书记也没办法,后来给他指了一条道,细心开导他:“安排你当教师,国家没有这个规定,我也没有这个权力,但想致富我可以帮助你。”于是,张书记就给他讲了很多养猪致富的典型,并带他到致富k公司和加盟户实地参观考察取经,见他有心靠劳动致富,张书记就把自己两个月的工资取出来给他做本钱,还帮他贷款、买科技书籍。结果,表叔养猪成功了,赚了钱,听说现在年收入上5万元,成了家乡的稀奇事。
说起家乡,倒有几份美丽。可以说是山清水秀,连绵的毓青山是她脊梁,蜿蜒的小安溪为她滋养。可家乡在她的孕育下并不富饶。我家门前的那条小路,还在儿时一簸一倒的记忆里奔跑,它是那样的狭窄,那样的泥泞,那样的崎岖。即使想到街道去逛一逛,因不方便,总是影响心情,也因此自今我也有一种不曾改变的习惯——懒得逛街。
说实话,家乡的那条街实在不能称之为街,可老乡们偏偏叫它街。数十幢瓦房,百十步夹道,豆粒儿似的装在这山窝窝里,停靠在小安溪旁,总是显得有点儿拥挤。不过,有毓青山有力的双臂作呵护,有小安溪婀娜的腰姿作妆扮,还是别有一番农家闺女的气韵——江南小镇。
这也许是都快四年了,我都没回家的原因吧。其实也不是。一方面是我忙于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假期搞点家教囤积点学费罢了。还记得当初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打从心底里就燃烧过一种建设家乡的愿望。
到站。下车。陌生。家乡。
一个繁荣的小镇让我惊讶,记忆中的窝窝呢?夹道呢?瓦楞呢?全然消失了。高楼林立,街道宽敞,绿树成行,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心里立即涌动着一种新奇,拖着行箱到处一阵游逛,我倒有些像一个游客。后来,我在一家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感受到了与城市一样的便捷。
回家的路有些陌生,消磨了儿时的记忆。眼前是一条宽敞的公路,路面是水泥砌的,路径有些曲折的,路景却是变幻无穷的。公路蜿蜒,有的靠近小安溪边,有的折进山坞里。公路两旁的小榕树有些别致,繁密的枝条、常年不凋的嫩叶和无尽延伸的根,搭成一条绵延无尽的林荫道,激起了我欣悦的涟漪。我顿感一种亲切,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任何城市的街道,任何城市的公园,都寻不到这么长这么曲折而又这么令人百走不厌的林荫道。
那不是表叔的家吗?我惊异地站在公路边,感到熟悉又陌生。
一座小别墅,倒有几分洋气,庭院里还停着一辆奥迪a6,各种花草显得很有品位,没有一点农家气息,我真是迟疑许久,一点不见当年的痕迹。要不是表叔的招呼,我难以回神,原来这是表叔的家。
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俩很快就攀谈起来。
他问起了我毕业的打算,我也谈及了我的无奈。没想到,他竟然邀请我到他的养猪场来工作,我霎时吃惊。心想: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当养猪倌,真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简直是极大的讽刺,笑掉大牙。
他肯定是看出了我心思,也没有继续说及此事,而是摆谈起了家乡之事。
谈及家乡事,他倒是津津乐道。
表叔说他发了财,致了富,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张书记。张书记是他最钦佩的人。他也跟我说及他发家致富的经过,跟父亲摆谈的几乎一样。只不过,他还是隆情镇的蔬菜大王、养鱼大户。他还当起了冬笋村的支部书书记兼主任,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是县“十佳村官”嘞。致富后,他挑自家最好的花生榨了两壶油,多次跑到镇里向张书记表达谢意。张书记是一个难得干净清廉的乡官,纠缠了张书记很久,被他“缠”得实在没办法,才破例收下了这饱含感激的礼物。
张书记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初到隆情镇时,张书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官:那时,全镇21个行政村(现在已合并为7个行政村),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村委办公室;大多数农户有饭吃、没钱花,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隆情镇的出路在哪里?经过认真分析,张书记走出了一条符合本镇实际的发展路子: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带动战略,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了招商引资,镇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招商引资办公室。特别是遂渝高速贯通后,更是迎来了发展的契机。高速路出口成了工业园区,重庆主城工业的拓展区,浙商等也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隆情镇成了快速发展的热土。
但招大商、上大项目并非饥不择食,张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非常朴素和实在:上一个大项目重要,保一方蓝天碧水更重要。“蓝天白云”成了隆情镇的金字招牌,也成重庆市乡镇工业区发展的样板。
2004年春天,有一家生化农药公司想在本镇投资建厂,每年可贡献税收2000多万元,投资方丝毫不提项目建设将带来大气、水源污染的负面问题。当张书记了解了真相后坚决拒绝。张书记的主意拿得很坚决:“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隆情镇的长远发展,这块有毒的肉咱不能吃。”
今天,瞧瞧隆情镇,天空依然很蓝,空气依然很净,众多企业争先落户于此。其实,隆情镇的“蓝天白云”还有另一层特殊意义:铸就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保网络,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让他们的心空湛蓝。
张书记还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2003年秋的一天,一位满脸愁容的中年妇女带着女儿来到镇政府,指名要见张书记。原来,她家里有2个孩子,丈夫常年有病,二女儿参加高考被一所高校录取,眼看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听了母女俩的诉说,张书记当即掏出500元给她女儿,母女二人接过钱千恩万谢走了。
这件事让张书记想了很多。很快,在他的倡议下,隆情镇靠财政补贴、社会捐助等途径筹集了专项资金,设立了隆情镇大学生奖励基金。5年多来,已向100多名大学新生发放奖学金32万多元。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在隆情镇,年满68岁以上的本镇老人,符合政策,都能享受到每月50元的老年人津贴;投资近200万元扩建了镇敬老院,对全镇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年还拿出专款近50万元,让全镇农民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百姓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张书记还是一个着眼未来的人。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新目标新追求,隆情镇也发生重大的变化——“村村通公路,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悄然掀起。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农村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多渠道筹集资金,听说张书记首先捐出了5万多元的积蓄,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也踊跃捐资,很快解决了资金问题。两年来,新修改建4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全是水泥路面,已经将全镇7个行政村连接起来。还培育并发展起来了近1万菜农,菜农也不再为运不出丰收的白菜而犯愁了。便利的交通也让一家“富农”蔬菜加工企业落户本镇。
路好了,民心顺了。村民的种田积极性明显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村里开了一家便民小超市,过去只是一个小杂食店,由于路不好,形成了货难进,难买货的局面,经营面临着困境,村村通公路修好后,生意红火起来,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及大便利。
公路延伸到田间地头,本镇7个村,从大田地里收获的黄瓜、韭菜、豆角十几分钟之后就可以走进县城市场销售。现在隆情镇2万多农户在“五新”教育的带领下,户均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翻,7个村年均经济收入以20.1%速度的递增。全镇农民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张书记在隆情镇党委书记岗位上已战斗了8个春秋。8年来,隆情镇财政收入增加了15倍,去年达到57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4倍,去年达到6200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前30强。他成了市“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报告团成员中两位乡镇党委书记之一,治镇的理念也在全市传开。
突然,表叔兴致很浓地对我说:“在张书记的带领下,隆情镇正走向繁荣。你瞧,现在农村不比城里差,很有发展潜力哟,今年本镇就要招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当村官,提速农村的发展。我看是一个好机会,来当村官啥。”
“瞧,公路边的那块路碑,刻满了文字,”表叔指着公路边的石碑,“那是张书记设计的致富终级目标,每一个村道上都有,他时时提醒我们,共同朝既定的目标奋进。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一级目标,最终要把我们镇建设成国家卫生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
我朝着表叔手指的方向望去,的确,公路边有一块很朴实的路碑。看上去很厚重,很平稳。我不自觉地朝它走去,它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我。顿时,我的心生发出一个明晰的念头,我要做个村官,把根扎在农村,就像我眼前那块朴实稳重的路碑。
张书记就是那块路碑,指明我生命方向的路碑。
我告别了表叔,迈着轻快地脚步,继续往回家的路走。
-全文完-
▷ 进入月下埋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