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孩子,别忘了回家的路淡雨微烟

发表于-2004年11月27日 中午1:28评论-2条

我是一个总有些孩子气的人,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父母也非常疼我,宠我。在我做了母亲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体会到父母的那份关爱的心。也理解父母的无私和对儿女的博爱。从那时开始,自己也有了对父母平日里的关怀和问候。其实,我们真的不用做多少,而是在冷的时候说声:“天凉了,多穿点衣服,在我们忙碌的时候,不妨给父母多一点关心。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有时间过回家陪陪他们,节假日里带他们出去看看。

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歌中唱道:“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桌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哪怕跟妈妈洗洗筷子涮涮碗,哪怕跟爸爸揉揉背脊捶捶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有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奔个团团圆圆。。。”从旋律来看,我并不觉得特别优美,但是却在早几年一直占据了歌坛流行榜,并且传唱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其原因,我认为只要是这首歌简朴的歌词打动了人们的心。其实,这首歌也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经典佳作,当中所表达的主题只是凡人所经常历经的过程。然而,就是这种看似平常的话语最能打动人,它不是用华丽的言语堆砌起来的表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然而近年能够“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还是越来越少了。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许多青年人的养老观还是传统的,认为生活好了,父母不愁吃、不愁住就可以想福了,他们忽视了父母交流和心理慰藉。现代社会,精神赡养,更是对孝心的考验。平时不在意自己为父母做了多少贡献,或者大多数的父母,也并不在乎自己的子女给予了自己多少。这种不经意间淡化了互相的沟通,甚至造成的所谓的代沟。

都说三十以后才明白,到了这个年龄真的不是很清楚自己究竟明白了多少。而这个年龄你会惊奇的发现,我们和自己的父母都经历了抛物线一样的相处。。然而,我们长大了些,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完美,思想、兴趣、甚至吃的口味与我们都产生了分歧。于是,我们选择远离他们。

不管父母爱的方式如何,但父母的心都属于孩子的,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也得理解。孩子大了,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自己去闯。

当然,为人父母,或者他们真的并不要求自己的子女为自己贡献什么,哪怕是简单的一杯水,因为在他们看来,一生中,为了子女的长大成人,自己付出的已经无法计算。作为子女的,也并不是没有能力去为父母倒一杯水,做一餐丰盛的佳肴。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在人们认为极简单的一个动作,要他真正去完成,却是如此的艰难,何况是重复100次,1000次,甚至更多。 

等我们大了些,做了爸爸妈妈;那时才体会生儿育女的喜悦与艰难。可这时你会发现,父母老了,再也无力支撑我们的喜怒悲欢。最可悲的是当我们终于明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爱时。那条直线却突然折断,命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带父母离开,留下内心落寞的我们,再也无法说爱。。。。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桌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至今人们仍对这首几年前曾传唱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记忆犹新,然而近年能够“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还是越来越少了。

觉得有个广告宣传片拍的很好:一个母亲先帮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后离开,儿子在门外偷偷地往一房里看,看见母亲在细心地帮着老人洗脚,当母亲回到房里时,看见小儿子端着一盆水摇晃着小跑进来。。。。妈妈,我帮您洗脚。一个年仅4、5岁的孩子,他可能是不明了母亲的用意。但是他只知道,他的人生中母亲是最爱他的人,也是他最爱的人。

你记着他们,并让他们知道你记着,这样就是对父母而言最好的安慰。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渡过余生,黑暗中逝去。。。

本文已被编辑[芙蓉晶]于2004-11-27 19:28:0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淡雨微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芙蓉晶
☆ 编辑点评 ☆
芙蓉晶点评:

"常回家看看",天下母亲要求我们的只有这么一点点,我们真的没理由去忘记!

文章评论共[2]个
蓝海悠梦-评论

   孩子永远是父母手中的风筝!at:2004年11月27日 晚上8:28

淡雨微烟-评论

累了倦了委屈了 /一回头 /我知道后面是我的家 /我的爸爸妈妈 /随时等着我 /接受我的一切 /包容我的一切
 /等着我回家at:2004年11月27日 晚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