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真不想告别文字的乐趣带雨的云

发表于-2012年03月10日 早上9:29评论-1条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600篇》

第600篇 真不想告别文字的乐趣

——与第六个百篇再见的絮语

不是与网友再见也不是与写短文再见,是与我的第六个百篇再见,就要投入第七个百篇了。回忆这六个年头,真是难舍难分呵!

告别亲人与朋友难舍难分的体验人人都有,告别写文章恋恋不舍体验的人不很多吧。我体验过,与告别亲人朋友的心情相差无几,夸大些说难舍难分甚至可与梁祝十八相送相比。

写短文一两年之后打算告别,且还下过决心,可一次次总忍不住地回头顾盼没有告别成,后来干脆消除了告别念头。梁祝终于十里长亭分手,我好几个“十里长亭”可却还恋恋不舍。

原因吗?有人可能认为写文章为解决职称,不,职证躺在抽屉里打呼噜呢,和我这七老八十的人已经没关系了,它是它、我是我。不了解网络的又可能以为能赚稿费,我这样的文章哪能赚稿费哦。还有人觉得可以出名。网友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既然不知道怎么出名。

为什么吗?舍不得写作中的“乐趣”,舍不得回忆、思考、想象、成就感的乐趣,包括知道有人喜欢我的短文以后的喜悦。

比如回忆与想象的乐趣。当我写花就像看见了一片鲜花在眼前,或是正在花前月下,写树林就想起曾经在山林里砍柴的那些日子,一片葱茏、茂密、碧绿,吹来阵阵花叶的馨香,一声声鸣鸟的啾啾声,林子里处处缤纷,有干白叶碧绿,结了红彤彤果实的杨梅树,有高耸笔直的栎树,就想起浪漫得黄灿烂的枫树,老态龙钟树影婆娑盘根错节的樟树,桔园果实累累的桔树……

写月夜甚至能回忆起了七十年前的儿时,与邻居的孩子一同在一片黄沙与鹅卵石的河坝玩耍,挑一些薄薄的鹅卵石片,然后低下头、弯腰弓背、腿蹲下、崴着脖子、三个指头捏紧石片,微微往后倾斜作以退为进姿势,一声“一二三”两人同时使力把石片往河面挥去,紧盯着它一步一跳的飙过水面,看谁的石头掠得最远。

比如还有着成就感与愿望实现的快乐。儿时不知道书是写出来印的,压根就没想过书怎么来的,后来知道了心里就想,能写书多好。

果然写出书来了,于是喜滋滋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兴和激动,连书也在我的手上发颤,是心里发颤手跟着一同发颤吧。

比如思考的乐趣。一些问题不理解,经过思考豁然开朗就像中学年代解了数学习题般的高兴,这也是种乐趣。思考不仅快乐且对脑子有益,七老八十的人容易懒得想事而脑子退化,常听说这人痴呆了那人木讷了都不认识亲戚朋友,悲哀呵,我为自己还清醒,能思考而慰籍、快乐。

比如文章被朋友喜欢时候的乐趣。我烟不挨、酒没兴趣、穿无所谓、吃不讲究,什么都毫无兴趣岂不如同已经痴了、呆了、木了,得来写短文的爱好,不寂寞、不痴、不呆、不木,怎不是乐趣呢,把自己熟悉的,包括旧日的人和事一一的写进短文,重新回忆起过去,虽然偶尔会有丝丝的酸涩苦辣,更多的是乐趣。

我写的人和事很多,生活在纷纷芸芸中,有所感有所悟,哪能忍而不发,于是就爱滴滴答答的敲入短文中。

我多是隐隐约约“王顾左右而言他”,不直截了当。太直接容易惹麻烦,万一遇上胡搅蛮缠的人非说歪曲了什么又侵犯了什么岂不给自己找来麻烦。连报告文学也讲究典型,所谓典型不就是真真假假、有真有假,似与不似之间嘛,何况散文、杂文、故事。

艺术魅力在于朦胧,太清晰了没意思,朦胧比暴露无遗更具有魅力,就好比人体,隐隐约约中更有联想的美,更能激发联想的快乐,写的人物如果像他像你细捉摸又还像自己,多么有味啊。

我把短文的总标题叫“感怀短文”就是为了能自由开阔而不受拘束。既然是感怀不必太拘谨,无需追热门,只注重自己有感而发。

短文常被删除、屏蔽,之后又常常重新出现,甚至有三上三下的事,这就更有一种被关管以后解禁的快乐感受,有关管中不见天日之后忽然重见天日的那种愉悦。

一朋友说他不喜欢我的文章背后带个“尾巴”,觉得没它更好。是不是有“尾巴”说不清楚,见仁见智吧。如果“尾巴”是指寓意,倒也有网友喜欢的,常有“寓意深刻”“引人深思”“值得思考”的评价,常有“很忧伤”“很激动”“很压抑”“很伤感”,甚至“掉了眼泪”“不能平静”的回复,还有说:文章是生活感受的“沉淀”“薄积厚发”等点评。

我不敢自认为有多少深度和引人深思,生活感受的“积累”“沉淀”倒也是,七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呵。

读者最多的反应是“趣”字:有趣、风趣、妙趣,人物、语言、故事有趣等等,甚至说“好玩”“有味道”等等。这样的评价正合我的想法,我不就是想逗趣、打趣、凑趣嘛。

古人云:“行合趋,千里相从,行不合,对门不通”,现代说法是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十分感激千里“相从”的朋友们。

反正是随意、随笔、随情绪发挥,没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更不像别人那样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我不是打好腹稿后上电脑,常常是忽然想到一个题目便敲进去了,下文是什么呢,不知道,常常是敲上了标题却没下文,不得不撂着,几天几月后忽然一个念头袭来,于是就滴滴答答敲敲打打起来。

有人评说我的短文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风格。溢美了,初出茅庐哪敢追求风格,“自己”二字倒也是,不能成为自己的风格但赞成“切莫随人脚后跟”。文章好不好是各人天份,不能强求,随人脚后跟就不好了,北方叫做不吃别人嚼过的膜,我做得不好但在努力。

有朋友问我作品中表现什么,说明什么,什么寓意。这就难回答了,天知道,随意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回答呢。

过去的写作有许多条条框框,首先要有主题思想,需要立意,而且是思想政治立意。早就不讲究那些了,现在的人喜欢感觉、灵感、想象、朦胧,表现什么吗,读者自己见仁见智,写文章的人无需包办代替。过去的文艺是革命的“机器、齿轮、螺丝钉”,需要演绎主题思想,读后要寻思这表现什么那说明什么,进行一番演绎,现在很少人这样要求了。

主题思想如同是套在马嘴巴上的马嚼子,目的是不让自由驱驰,约束它,得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往左便往左、往右就往右,被套上个“马嚼子”多么难受哦。

各人的感受不一样,比如风吹草动与风云变幻,有人看成纯粹的自然现象,有人则还从中感受着政治风云变幻,有人喜欢风吹云动的美,有人则预感风雨欲来的兴奋或担忧,见仁见智:

风吹得草儿微笑,摇摆又低头哈腰;

风是在展示威力,是在呼啦啦啸叫。

草为给路人问好,风是在伤心哭号;

各自的见仁见智,各人有各人巧妙。

云已在渐渐飘移,风将要凄厉刮起;

风吹得越狂越好,扫肮脏快快地去。

让狂风吹云飘荡,丑陋全去了更欢; 

迎干净清爽安宁,得自由协调平安。

有网友问我写的是不是自己,我偶尔的回答,有自己又不是自己,没有自己的感受怎能写,但自己没哪有那么多亲身经历。

不想告别也得告别,连生命都要告别,多少人在为伟大人物祝愿呵,可同样得撒手人寰,何况芸芸众生。芸芸众生何尝不想久久的活着在人世间多逗留一些日子,不成呵。

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打油”调侃说“活到九十九,跑到九十九,写到九十九”,那是逗趣,不可能的,说说没关系,了不起被抿嘴笑笑。

说告别、道告别,真要别、舍不得;

六年多、曾想别,总回头、太难别。

望望天、问问地,还写不、顺天意;

春雷起、响霹雳、像是说:写下去!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600篇》 

http://blog.sina.com.cn/dydyabc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人一生有多少想说的话
或是想要对别人说
或是想同自个说
而文字就是最好的倾诉与倾注
文字的乐趣只有写文字的人冷暖自知了
而写文字的境界自是写出境界的人才懂得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周末,把忙碌放下,去看看外面,春光里风景如画,遍地开满漂亮的花。闻一闻,丢掉烦恼,赏一赏,心情舒畅。愿阳光把你照耀,快乐把你围绕!at:2012年03月10日 晚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