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家也有两个基本点汪南阶

发表于-2004年12月04日 凌晨0:17评论-0条

志阶,是我的堂弟。五十开外的年纪,是村小唯一的民办教师。后来,生源每况愈下,末了,将那些成天挂着鼻涕的“花王”全部集中起来,也没有凑齐一桌。有关部门爱莫能助,就把这所村小从年报上面“刷”了下来。当了三十年“孩子王”的志阶,至此,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新式老农。

在他辞退的时候,儿子、媳妇与老伴儿,都是头等劳力,加上他的“入编会师”,老少两倍的力量基本上旗鼓相当。鉴于他的住屋座落在下阴坡的平淌里面,田园互利,土质肥厚,三间正屋虽说是坐北朝南的倒开门,但下脚全是清一色的吊脚楼。牲畜多,肥料也多,那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就一个劲地疯长起来。加之,他又喜爱钻研点科学技术,于是乎,他家精作的那七、八亩责任田,就成了全村没挂牌的活样板。家运自然可想而知,正如他书写的春联横额那样:门迎百福,户纳千祥。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夏夜。晚餐后,全家人都紧靠在大门边上的板壁上纳凉。这时,他主持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家庭会议,并作了一个为时不短的家庭工作报告。既肯定了勤劳致富的基本经验,又批驳了小富即安的思想苗头,进而亮出规划,对家庭事务作了周密的安排。他见在座的两代人听得屏声静气,声嗓愈高愈大,他说:“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凭借二次创业的强劲东风,拿出堂伯和幺祖父当年当红军的胆识和勇气出来,真实的而不是虚假地尽快的而不是迟缓地挺进小康!”稍作停顿后,又说:“回顾前几年,我们没有理由乐观!上阴坡楸树淌的那些责任田,基本上收效甚微。虽修了两间烟棚,庞然大物似的顿在那里,价值何在?不能不承认,这是坐失良机!从现在起,我们要把那儿的潜力彻底地挖掘出来,把那儿的优势彻底地发挥出来!从明天起,少一班的依旧按照即定的方针在平淌这个点上致力操劳,我们两个老家伙,开到楸树淌上面去真抓实干!大家还有高见没有?”连问几声,会场上杳无回音。他捶了几下板壁,与会的那三名会员,才惶恐不安地从甜梦中惊醒。见状,他笑了:“不责怪你们,你们太累了!”随之,又将报告简明扼要地复述了一个梗概。最后,他加重语气重点强调:“须知,这不是分家,这是战略转移!幸福不会从天降,发展才是硬道理!”

自此之后,志阶老两口就在上阴坡的楸树淌里不堪重负地拼命劳作。锅盘碗盏铺笼帐被也一并搬到了烟棚里面。没水,他们去牵自来水;没电,他们栽桩架线接来了光明。日复一日,忙得不亦乐乎!两头抓果然比只抓一头的效果要强出几倍,仅魔芋一项连年都突破了万元大关,烟叶,更是一年一层楼。有一天,他从街上返回,掏出一大叠钞票在我面前炫耀:“看!今天卖一回烟的钱,就相当我教书四个月的工资!”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场坝里关注开得火爆的苕儿花。只听得打杵一声钝响,志阶正背着一捆水管歇在我的面前。我问:“自来水不是早就通了么?怎么又买这多管子?”他笑着说:“早先的水源已经干枯,现在,得花上血本把山那边的一股清泉拉扯过来。从长计议,我们两个老家伙在楸树淌上面扎根已成定势。一家人有了两个基本点,仅抓一个不行,一个硬一个软同样也不行!”

夕阳恰似烧得正红的铁饼,在我们的谈吐之中,悄悄地搁上了山巅。他扫描了一眼之后,又操起打杵,沿着上坡的山路走去。他,走出了昔日民师的气派,同时,又走出了当今新式老农的风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汪南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芙蓉晶
☆ 编辑点评 ☆
芙蓉晶点评:

浓郁的乡土风情,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在你笔下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