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文贺

发表于-2012年04月16日 早上9:00评论-2条

广州光孝寺有挂对联:东土耶?西土耶?古木灵根不二;风动也,幡动也,清池碧水湛然。

很久以前,听哲学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和尚面对庙前旗杆上飘动的旗帜争论,究竟是旗帜在动,还是风在动。这时又来了个和尚说,风也没动,旗也没动,是你们心在动。他告诉我们,第三个和尚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睁着眼说瞎话。我当时颇不认同。我当时只是觉得,如果心性不动,怎么能知道风动和幡动了呢。

多年后读《六祖坛经》,知道了那三个和尚的出处。禅宗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六祖慧能后,慧能一路南下到广州附近山林,隐居十五年后,出山来到广州法性寺,正碰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这天风很大,寺前旗杆上旗幡飘动不已。座下两个僧人争论不休,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话一出,四座悚然。印宗毕竟是大师,一听这话,就知道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来了。慧能从此

开始了他的弘法活动,也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佛学革命。经过几十年努力,终于在他手里完成了禅学变革,形成了与儒道合流的,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

彗能耳聪目明,怎能听不到风声,看不见幡动?那两个和尚看见的风动幡动,当然是真实的。可慧能为什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呢?在这里,他不是在讲哲学,不是在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是在说心性。禅门中,若是利根器的禅僧,听风声见幡动,机缘成熟,当下开悟,明心见性。这叫“见色明心”或“观音入理”。 能听能见的,只是人人具有的自性真心。耳朵只是传声筒,眼睛也只不过是镜头,并无分辨是什么在吹什么在动的功能,能分辨的是心。一个白痴,有耳朵有眼睛,却是什么也不能辨别的。任凭风动幡动,清静心不为所动。若执着于风幡的动与不动,恰是心动不止。就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万物,而不可能将任何影像留在镜中。来时成像,去时无踪,镜子还是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这就是如如不动。当然,这已是最高境界。无论宗门(禅宗)还是教下(佛教),最高境界都是明心见性。

这桩风幡公案,曾让许多禅和子绞尽脑汁。是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若只在这里面转圈子,便是一万年也转不出来。北宋雪窦重显禅师有一偈子,想了结这桩公案。不是幡兮不是风,纳僧于此作流通。渡河用笩寻常事,南山烧炭北山红。

雪窦老和尚说,不要争风动幡动,他来把风幡之外的那个意思沟通一下。风幡只不过是渡河的船笩,而不是河对岸。见风动幡动,当下明心见性,“南山烧炭北山红”。风幡是笩,是南山烧炭,不是目的。正如以手指月,是要你看月亮而不是看手。只盯住手看,一辈子也看不见月亮。慧能借风幡说心,那两个和尚不懂,印宗大师一听就明白了。

禅宗有“参话头”一说,若只在字句上参来参去,那就死定了。中国诗画艺术欣赏,也可说是“参话头”。只能在笔墨字句上看的诗画,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只知道去看笔墨字句,也谈不上艺术欣赏。艺术也就没有了。这已经是题外话了。退一步说,就算那两个和尚离这境界还很远,也应该专心致志听大师讲课。怎么能心猿意马,去争论风动还是幡动呢?说到底,还是他们的心不安静。这叫“心随境转”。心随境转,就是心总是为外物缠绕,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明镜般清净的心。这也是污染,并非作恶多端才是污染。能做到“心不随境转”,也就是彻悟。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年轻时跟随马祖道一多年,一直未能开悟。一天傍晚,跟着马祖在山前散步时,一群野鸭子嘎嘎叫着从空中飞过。

马祖问:“什么声音?”

怀海答:“野鸭子。”

过了一会,野鸭子的叫声消逝了。

马祖又问:“怎么没有了?”

怀海答:“飞过去了。”

马祖猛然扭住怀海鼻子,使劲拽着:“再说野鸭子飞过去了!”

这一扭,痛得怀海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万念俱空。就这一瞬间,心地却一片明亮。观音入理,明心见性。野鸭子叫,野鸭子飞走了,都没错。怀海看见听见,马祖也看见听见,用得着你来说吗?马祖这一扭,作用是“断妄”。让对方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去向不明,荡然无存,不动的不会消失的惟有自性真心。从而明白相由心生,境由心生。而不是心随境转,杂草丛生。

当然,若不是怀海多年修行,马祖知道他机缘已经成熟,再痛下杀手也无济于事。自己悟出的和别人告诉你的,完全是两回事。悟是智慧,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只不过是知识。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大概还勉强可以说一说。什么是悟?谁也说不清。就是释迦牟尼也讲不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则“野鸭子”禅话,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一个道理。心随境转,心被外物缠绕不清,必然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生活中此类情况不少,攀比心就是其一。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别人条件比自己好,自己就想比别人好。到百货大楼转一圈,就把琳琅满目全装在心里了。被诱惑的不是眼睛和耳朵,而是原本清净的心性。一说到心,就会联想到“即心即佛”。便有人以为,只有佛门才讲修心。其实,在佛学到中国前很久,修心已是儒家、道家并重的根本大事。

古人说修身养性,就是修养一个不为诱惑所动的心性。人的一身一生,所作所为,全都因心而起。“心之官则司”,无心也就什么都没有了。一部《论语》,说的就是修身养性。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也就是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淫、不屈、不移的是什么?还是如如不动的心。道家说“顺其自然”,心顺其自然,才能一切顺其自然。禅宗但有所说,均为直指人心。读经参学,云水生涯,无不为明心见性。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直指人心。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磨对二祖神光说:“将心来,吾与汝安。”也是直指人心。

慧能承五祖弘忍衣钵,隐居十五年后,出山第一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直显禅宗第一义。短短十二字,结束了禅宗六祖慧能十五年的山林隐居,开启了中国的禅学革命序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文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亦源推荐:亦源
☆ 编辑点评 ☆
亦源点评:

本文揭示的是高深的禅理,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它注重人内心的修练,从而达到物我俩忘的境界,读之给人启发,足见作者禅学理论的修为。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拜读,问好!(:012)at:2012年04月16日 下午3:18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2年04月18日 晚上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