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金牛拉磨折射上党经济由盛转衰沧海泛舟

发表于-2012年04月16日 早上9:54评论-1条

上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之乡,在中华艺术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些民间传说看来荒诞不经,其实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隐喻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金牛拉磨即是一则典型的“案例”。

最初知晓金牛拉磨的传说是在长治县荫城镇牛神山,源于对山上全神庙的造访。相传宋时有一高僧,法号乐安,受佛祖释迦牟尼的点化,借《牧牛图》隐居雄山放牛参禅。多年潜心修行后,终于悟成大道,修成正果。高僧牧养的大黄牛也随他脱胎换骨,修成金身。高僧涅槃后,金牛归隐雄山深处去拉金磨。得到神牛护佑后,“万里荫城,日进斗金”,天下铁府称富海内。俗话说,金牛拉一拉,荫城发一发,金磨一转开,财源四方来。而南蛮子发现了金牛的秘密,趁月黑风高之夜,企图盗走金牛。结果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牛拽到了今牛神山。金牛到此,落地生根。任凭南蛮子左拉右拽,金牛就是不动。眼看天亮,南蛮子焦急万分,握紧牛角拼命拖拉,掰断了一只牛角。疼得金牛一声怒吼,唤醒了众乡亲来救。南蛮子一瞧大事不妙,捡了牛角,落荒而逃。跑到八义镇时,牛角落地不见,化作牛角山。未被牵走的牛身在同一时刻没入土中,化作了牛身山,后更名为牛神山。为防止南蛮子再盗宝物,乡民在金牛化没之地建起牛神庙,以镇风水。近年,牛神庙又在原址上被扩建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全神庙”。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城区五马街道小山头村又听说雷同的故事版本。小山头村紧依磨盘垴、砣杆岭(也称落箭岭、金牛岭),居东山余脉断头处。传古代磨盘垴上有金牛拉磨,夜深人静时清晰可闻,并流出黄金豆粒。波斯胡人知道后将宝物盗取,此后再无声响。村中有重建的金牛寺,想必寺庙初创时也是据此传说起名和建造。两次闻听金牛拉磨传说,让人匪夷所思又引发猜想,除这两地外,难道上党还会有地域流传此说吗? 果然!在往后的探察中,我又陆续发现金牛拉磨之襄垣说、屯留说、长子说、沁县说……

襄垣县夏店镇南底村,原名“难抵”。村之南有山曰磨盘山。宋时,一姓张的南方人到磨盘山寻宝,在山上种了一颗金色的西瓜籽。西瓜长到百日,便能自动开裂,露出开山钥匙。而南方人等不及,不到百日,便动手切瓜,取出钥匙,在山前一挥,只听一声巨响,宝山之门缓缓拉开。一头金牛拉着金磨,正在磨着金子。南方人急步上前,用尽全身力气去扳牛角,想把金牛牵走,不想却将牛角扳了下来。这时,大山隆隆作响,山门关闭。南方人得了一只金牛角,仍不满足,便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梦想再有一天,开山取宝。但一直到他死,宝山却再也没开启过。南方人死的时候,仍念念不忘“金牛……难抵……”

屯留县西贾乡牛角川与嶷神岭相邻。据说,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岭内便有金牛吼叫,“没有钥匙,没有钥匙”。此事被一个南方盗宝人听到了,去嶷神岭寻找打开宝藏的钥匙。他在一个山村寻到一名叫“钥匙”的孤儿,于七月十九晚上带着“钥匙”来到嶷神岭。当金牛吼叫时,他大声说“钥匙”到了。只见岭中出现一山洞,洞里有一头金牛正在碾金豆子。他们急忙跑进洞中,抓住牛角使劲往外拉。因为用力过猛,把一只牛角拉了下来。洞口马上就要关闭,他们只能拿着牛角往外跑。当跑到牛角川一带时,一不小心,牛角掉在地上,钻入地内,从北向南穿去,形成一条沟。这便是牛角川地名的由来。

长子县常张乡西庄北有座石摞岭,岭上到处是一摞一摞的石摞。相传此山岭原名金铃岭,岭上有许多类似铃铛的空心石头,风吹石头滚动,发出金铃般的响声。岭上有个金铃洞,洞里有一头大金牛,日夜不停地拉着一盘金碾子,把洞内的金子碾成铃铛一样大小。每当夜深人静时,洞门大开,金光四射,大金牛将那些碾过的金子撒在山坡上。这些金子,老百姓拾了,可以换盐买面;而地主老财拾了,却变成了石头。有一个老财想独霸金洞,就趁夜黑藏到金洞口。等金牛一露头,他伸手便拽。金牛一惊,返回洞内,紧闭洞门。老财在洞门口垒了一摞石摞做记号,想第二天再来刨金洞。但等到第二天,他到山上一看,满山都是石摞,再也找不到那个金洞了。从此,老百姓再也看不到金牛出来撒金子了,金铃岭也改名为石摞岭了。

传说古时沁县九连山东麓藏着金牛和银车,当地百姓会时不时地听到金牛的叫声。一南蛮子得知山中有宝,三更半夜出来,一手举灯笼,一手拿干草,口中念念有词。顷时,山洞大开,金光四射,金牛缓缓而出。正当他拉住牛角得意之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金牛不听他的使唤,拉着银车返回洞中。只听“轰”的一声,山洞紧闭,金牛再没出来。当地百姓在收秋时拿着谷穗塞进洞口附近空隙,再拖出来的时候却是光杆一根,都认为是金牛啃掉了谷穗。

潞城黄牛蹄、武乡金牛蹄皆因南蛮盗金牛时留下牛的蹄印而得名。

……

不察不知道,一察吓一跳。原来,金牛拉磨之说竟是如此广泛传播于上党民间,故事版本或相同,或雷同,但核心内容乃惊人之一致。由此推测,金牛拉磨之说不会仅仅风行上党。上党之外的地方又如何呢?经查,金牛拉磨之说遍布华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北京、河南、吉林、山东、安徽等地均有流传。既然各地都有金牛拉磨的传说,那么必然有其萌生的共性因素。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久远的古代社会,嵌入华夏民族的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

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催生一定的文化土壤,而文化现象则折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认同。历史上,北方长期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六大古都中有四座城市在北方,南方则是较晚开发的荒蛮之地,被中原王朝和北方民众视为“南蛮”,北方民众的心理优越感与生俱来。然而,随着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五胡乱华,北方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民被迫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中国经济重心渐趋南移,打破了原来以北方为主的局面,北方民众对南方地区先天优势的心理彻底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折射北方民众心理变化的故事、传说纷纷出炉,以“南蛮盗宝”说流传最盛、最广。“南蛮盗宝”盗的不只是金牛,还盗金马驹、金鸡、金碾子、金磨、金豆、金簸箕、金笸箩等等。金牛拉磨传说成为“南蛮盗宝”系列版本中的一个。凡是宝物,南蛮皆要染指,必盗之而后快。此类故事都宣泄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北方某地有宝,庇佑当地经济福祚绵延,但遭南蛮觊觎,盗取宝物,破坏了风水,造成本地经济萎缩。它反映出北方民众在经济优势、心理优势丧失后的复杂心态,有无奈,有失落,有嫉妒,有排斥,有惋惜,有安慰……个中滋味,难以尽述。

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士、农、工、商各阶层,商人排最末位,等级低贱。商业被斥为奇技淫巧,为政府和民众所鄙视。封建社会后期,更实行闭关锁国,以天朝大国自居,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直到洋人的坚船利炮打来时,才如梦初醒,惊诧世界变化之大。但是,不管怎样重农抑商,历史车轮还是滚滚向前。由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战争、贸易等原因,大批胡人(包括北方胡人、西域胡人、波斯胡人、阿拉伯胡人等)进入中土经商、定居、做官。当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时,农耕民族总是不能逃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用成熟的心态来剖析源源涌入的新事物。在此基础上,“南蛮盗宝”又演变为“胡人盗宝”,到近代则上升为“洋人盗宝”(洋鬼子也确实盗走我们不少宝贝)。至于中国经济真正衰落的原因,则鲜有人去深思。

清楚了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再回头访察上党金牛拉磨之说,就不是那么神秘了。很显然,上党并非金牛拉磨传说的原发地。以上党区区之地,却有各种版本争奇斗妍,无疑已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改编。长治县荫城牛神山距城区五马街道小山头村磨盘垴不过几十里,金牛拉磨传说已由“南蛮版”演绎为“波斯胡人版”。合理推断,金牛拉磨的传说应肇始于中国北方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汴梁等),因为深刻的经济变革发端于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本地经济风光不再,民众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便以金牛拉磨等故事传说去“解释”当地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慰藉自己的心灵。而当金牛拉磨之说传到上党时,适应了古代上党经济由盛转衰的大趋势,符合上党民众由富变穷的心理宽慰需求,便盛行起来。上党民间艺人和老百姓又在故事中渗入本土化元素,使金牛拉磨传说越传越“神”,遍地开花。

城区南山头村有座机神庙,本是潞绸兴盛时为奉祀上党丝织业祖师而修建。而当地百姓也讹传为“鸡神庙”,说南山头村形似蝎子,又叫“蝎子村”。鸡神与蝎子势不两立,自从修了“鸡神庙”,便镇住了蝎子,原本富庶的南山头村开始衰败了。此说虽为讹传,但与金牛拉磨传说异曲同工,都是古代上党经济由盛转衰后民众的心理反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邹老宽推荐:邹老宽
☆ 编辑点评 ☆
邹老宽点评:

流传的民间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故事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欣赏好文章。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2年04月18日 晚上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