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南阳之争几时休明月江南

发表于-2012年05月03日 上午10:19评论-3条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中的这些句子国人都很熟悉。然而,最近两个中学生偶然发现针对‘南阳’的注释,人教版教材与北师大版教材却截然不同。教材差异的背后,凸显了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古时‘南阳’到底在哪里呢?连教材都在打架,孩子们更是找不着北了。

如今的南阳之争,与其说是学术之争,不如说是利益之争。把一代贤臣诸葛亮的躬耕地揽在自己名下,那就是揽到了个聚宝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发,诸葛亮躬耕地就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襄阳与南阳为此争得是不可开交。襄阳本在湖北的襄樊市,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就知道三国时有个襄阳,离襄阳不远,还有个樊城。襄樊市其实就是襄阳和樊城合并而成。也就是在最近,襄樊市把市名又改回去了,又改成襄阳市了。因为东晋时的襄阳史学家与文学家习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是这么写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意思是说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襄樊改回襄阳,在诸葛亮躬耕地的争夺上更有说服力。两地为了争夺诸葛亮躬耕地,真可谓绞尽脑汁。

南阳之争不是近些年的事,南阳之争由来已久,自东晋的习凿齿提出‘襄阳’说开始,一直争论至今,都争了一千多年了。尤其是在清末,争的甚为激烈,彼时的南阳知府顾嘉蘅为此很苦恼,为了平息争端,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顾知府可谓良苦用心,可两地的老百姓不领情,依旧争个不休。不过好在古代人争南阳,是争个名,是要面子,咱现代人争南阳,却是争利,是为了那滚滚财源。

南阳之争先得从诸葛亮的【出师表】说起。诸葛亮的【出师表】最早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收录于其著的史书【三国志】中。与南阳有关的就这么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陈寿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人,曾经在蜀国为官多年,蜀国灭亡时,陈寿才三十一岁。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西晋,陈寿又在西晋做官。陈寿是在其四十八岁时开始写【三国志】的。陈寿写【三国志】,就和咱现代人写当代史一样,是那时的人写那个时代的事,所以可信度非常高。历朝历代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的真实性是没有怀疑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在【出师表】提到了三顾茅庐,那诸葛亮的茅庐究竟在哪里呢?诸葛亮自述是在南阳,“躬耕于南阳”。那南阳又在何地?其实诸葛亮写的南阳并不等同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是指南阳郡。史载战国时南阳郡本属楚地,秦国派大将吴起夺下该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始用‘南阳’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但南阳地名一直沿用。古代命名地名有个约定俗成的原则,那就是‘水北为阳,水南阴’。南阳郡就在汉水以北。襄阳也是同理,襄阳就在襄水的北边。秦汉实行的是郡县制,郡管县,南阳郡辖下有37个县,治所设在宛城。宛城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南阳市。如果把郡看作如今的省的话,宛城就是南阳郡的省城。所以南阳郡的辖区远比现在的南阳市辖区大了好多。可是不管怎样,现在的南阳市总在当年南阳郡的辖区之内。因此现在的南阳与诸葛亮写的“躬耕于南阳”,还是搭上边的。

南阳之争,一个巴掌拍不响,咱再说另一个当事方——襄阳。前文已经说了,‘襄阳说’的始作俑者是东晋的习凿齿。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在襄阳待过呢?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琅琊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后跟随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当过豫章太守,豫章就是现在的南昌地区。诸葛玄后来丢了官职,就去投奔荆州的刘表,就在襄阳城外安家。诸葛亮在其叔父诸葛玄死之前,是一直是和诸葛玄一家生活在一起的。所以诸葛亮在襄阳不止待过,还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不能因为诸葛亮在襄阳待过,就据此认定诸葛草庐就在襄阳。习凿齿的那段话“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是有待商榷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前后是矛盾的。南阳之邓县,邓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是在汉水的北边。襄阳在汉水的南边,而且襄阳在三国时归南郡管辖。南郡与南阳郡是以汉水为界的。看下地图就知道,邓县离襄阳还有一二百里地呢。诸葛亮家在邓县,又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说不通啊。难不成习凿齿是襄阳人,就刻意这么说,要把诸葛草庐揽到襄阳名下?毕竟是很久远的事,咱不好说。

笔者曾在网上读到一篇文,与南阳之争有关,标题是【刘备北上安全还是南下安全】。这篇文说的是这么个情况:刘备三顾茅庐去寻访诸葛亮那个时期,刘备驻扎在南阳郡的新野,新野现在还是叫新野,是河南的一个县。如果把宛城(就是现在的南阳市)和襄阳看作两个点,两点连成线,新野就在那条线居中的位置。那篇文主要论述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城在刘表的控制之下,不是敌境,刘备去宛城寻访诸葛亮的话,很安全。但是去襄阳的话,相对来说有危险。有人会觉得奇怪,襄阳不是也在刘表控制之下吗?怎么就不安全了?说是汉时有个军法叫‘擅兴法’,规定未得皇帝或上级主将的命令擅自发兵,或将领擅自离部,都要受到军法的严厉制裁。那时刘备是寄人篱下,在刘表的手下当差,驻扎在新野,军饷人员之类的都是刘表提供的。所以如果刘备私自离开新野去襄阳的话,就触犯了军法,就有危险。那篇文写得有条有理,看似有理有据,可是仔细推敲一下,也不尽是那回事。依笔者看,无论北上或南下,都没危险。其实刘备离开新野就触犯了‘擅兴法’,不论是去哪里。如果诸葛草庐真在襄阳,刘备去寻访就不安全了吗?那也未必。三国时,地广人稀,一般只是在城门才会有兵士把守,在城外的话,和平时期是很难见到军人的。再说刘备去寻访诸葛亮,也用不着兴师动众,刘关张三人即可,扮作商人或老百姓,鬼知道你是谁啊。所以据此来推断诸葛草庐在襄阳或者南阳也不靠谱。

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何方?你说是在南阳,我说是在襄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是谁非,没人能说得清。要怪只能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没有在【三国志】里交代清楚。可陈寿写【三国志】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也是为人诟病之处。别说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在他看来就是枝末小节的事,连张飞之死,在三国算是大事了吧,他都没写清楚。陈寿只是写张飞被他的手下张达和范疆害死了,可张达和范疆两人为啥要害死张飞,却没交代。让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以为确切知晓诸葛草庐在何处的人至少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还有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对三国史略知一二的人都晓得。哎,笔者所说的都是作古之人,对南阳之争实在也帮不上忙。可不这么说,又怎么说呢?

诸葛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笃志躬行,那高尚的人格为世人敬仰,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楷模。南阳与襄阳又何必为了个诸葛亮躬耕之地,而争执不休。其实南阳与襄阳都能和一代贤臣诸葛亮扯上关系,已经让人好生羡慕了。笔者何尝不想自己的家乡与诸葛亮有联系呢?可没那个福分啊,查遍文献,也没见诸葛亮来过笔者的家乡啊。至于教科书如何注释南阳,笔者以为很简单,一句话即可,“南阳,古属南阳郡,今不详”。

南阳之争几时休?无欲无求事事息。诸葛临终献薄田,高风亮节众勉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月江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哭泣在心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哭泣在心点评:

南阳之争几时休?无欲无求事事息。南阳之争,谁又说的清,谁是谁的谁在笔者看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争来争去,又有何意义呢?为了一点利益和私欲,既然闹的不可开交,两败俱伤,这又何必呢?作者引经据典,分析透彻,富有哲理和寓意,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文字流畅,具有古典和现代的美,说理透彻,值得慢慢品嚼,欣赏问候作者!

文章评论共[3]个
哭泣在心-评论

(:012)(:012)(:012)再来欣赏!at:2012年05月03日 上午11:17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012)(:012)at:2012年05月03日 下午5:48

郑佳仪-评论

欣赏问好!(:012)at:2012年05月03日 晚上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