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必死,留给生者一个问题:拿死者的尸首如何处理?《周易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足见远古时代,是只埋不坟的。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山顶洞人用朱砂粉饰尸体,似与“万物有灵”的观念相关。进入石器时代后,从现在挖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出当时森严的财富与社会等级观念,以及巫术观念的最初萌芽。到商周时代,大型青铜器还不是出土于墓中,而是出土于祭祀坑或者庙堂的窑穴。可见,当时的观念中,庙堂与墓是分离的,其时的神是天帝,和天帝下面的代表——统治者,受到普遍祭祀。
战国秦汉,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迈成的时期。此时,社会一方面承袭着旧的葬俗,比如,傩仪。傩仪最初是用来驱鬼的,在新近出土于湖南溆浦的一块滑石面具上,刻画着一系列持戈者导引丧葬队伍并用戈击打墓圹的图象,印证了傩仪驱鬼的猜想。
另一方面,其时的葬俗出现了两种新的东西:其一,在随葬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代替了礼器,装饰图案的主题也从反映人与自然关系转到了反映人伦纲常方面,集中体现了个人价值高扬和儒家观念盛行的现实。其二,更多地体现了“灵魂升天”观念,祭祀活动也从注重神灵转向注重自我的省视,足见其时老庄的“道”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开始流行。
东汉以后,以孝明帝祭陵为标志,开创了重伦理、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也就是“独尊儒术”时代。其时,除帝王将相继续如以往保持着“敞国厚葬”的规仪外,普通人的墓地也扩大了,而且与家庭、祠堂相连,连墓志铭也出现了。这种葬俗显然极大地迎合了人的欲望,因而逐步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当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并发展到了极点。据元代周致中《异域志》记载:“洞蛮,遇父母死,行鼓踏歌,饮宴一月,尽产为椁,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三年不食盐。”三年不食盐,估计危害不过腿软三年,尽产为椁,则荒唐到了极点。因为那种做法也许确实安慰了死者,——这是很难知道的,同时,也定会逼疯甚至逼死生者。这估计既非生者所愿,也不是死者所想看到的。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是一件大事,理论上完全可能使中国葬俗发生一个巨大的转折。因为佛教和道教一样,注重人的灵魂,甚至比道教更甚,完全否定肉体存在的真实性。这种思想表现在丧葬方面,形成了至今仍可在西藏地区见到的天葬习俗(由天葬师把死者的尸首敲碎喂鹰,其目的是,借飞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空;显然,这种葬俗既“残酷”,而又富有诗意)。但是,客观上天葬对中原葬俗的影响仅限于对异乎寻常地高涨的厚葬热情的冷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因此,迄今为止中原文明人仍然崇尚土葬,而且沿袭着大吹大擂、大肆铺张、大占田地的格调,而且,据说已经准许营造永久性墓地且受到法律保护了呢,而且,对死者的尸体的大规模祭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复活了呢。
为什么会这样?通常认为,这种情况与中国人对死至今未曾有过清楚的认识——既不承认灵魂的存在,又害怕着灵魂的“万一”的存在——相关。其实,无论灵魂有或者无,均不支持“崇丧遂哀,破产厚葬”的陋俗。因为如果灵魂确实存在,死者当不会在意必然腐朽的肉体的保存——至少在灵魂看来,眼见自己的肉身腐化,应该是一件极其恶心的事——如果灵魂确实不存在,那么,生者花那么大的力气保存必然腐朽的死尸又有何意义呢?希望死者在墓穴中时时受到盗墓者的觊觎、打扰么?希望死者如辛椎般在死亡千年后赤luo着受后人瞻仰么?——封建且爱美如辛椎者,在生时当不做是想,生者又何必定要让祖宗露丑呢。
其实,“崇丧遂哀,破产厚葬”的陋俗只存在唯一的根源:中国人血统里对假大空和借假大空骗人唬人欺人的特别嗜好——儒家的偏好,和对这种偏好的执著,——中国葬俗,其实就是生者想骗人想唬人想欺人了,便不顾死者与其它生者的感受,便不顾未来生者的基本生存需要,拿了死者的尸首大做文章,如此而已。毋庸置疑,在人口膨胀的今天和明天,这是一种遗骂万年的偏好与执著,确实需要点燃一把无情的“大火”,来个更彻底地烧除,否则,恐怕连未来的生者也要因了已经死了的儒者而统统“死了死了”的了。
作者注:辛椎为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一具丑陋的干尸。
-全文完-
▷ 进入牧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