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述而不作的可能性牧二

发表于-2011年01月21日 下午6:50评论-0条

对古旧事物只能“述而不作”,这是儒家特别崇尚的道。道者,所行道也;换言之,就是古人言说且践行的道路、真理、准则。而所谓”述而不作”,就是对古人言说且践行的道不能“以遹为之”。遹者,回避、邪行也。因此,“述而不作”的相对意义,就是对古人言说且践行的道路、真理、准则既不能邪行,更不能回避,只能照着说,照着做。

以常识而论,这是可能的。我今天去镇上买菜,走的就是我昨天走过的那条水泥路,和昨天一样,今天我也到了菜市场。但是,数十年前,我的老师去镇上买菜,走的却不是我今天所走的路,而是另外一条路;那条路,现在已经完全淹没在乡民的屋基和田土下面。因此,我即便能够在头脑里重—演那条泥巴路的影像,甚至用语言来述说一番这一影像,但是,我绝对无法再沿着那条路走到现在的菜市场,当然,更无法沿着那条路走到那个菜市场。所以,我所说的常识,只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有效,而在相对较长的时间范围却无效。而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古今之中呢?

实际上,就连发明“述而不作”之道的孔圣,也没有真正做到“述而不作”。以文言之,孔圣之前的《诗经》有三千余篇,经过孔圣删简,就只剩下了三百篇了。孔圣之前的《诗经》当然都是述说孔圣之前的古人的真实生活的,而孔圣所述的三百篇呢?我全无证据说这三百篇不是孔圣之前的《诗经》原作。但是,可是肯定的是,孔圣所述的,已经不再是孔圣之前的古人相对完整而真实的生活,而是一种缺了很多东西的述。所以,孔圣对《诗经》的“述”,本质上也是一种“作”——一种遮蔽了其中许多东西而只保留了某些东西的“述”。

以行观之,孔圣所崇信的古圣,比如三皇五帝,从来都是自安本分,然后由他人推荐、选拔而为皇为帝的。而孔圣自己呢?他是如何做成鲁国宰相的,这且不去说它。据《史记》所载,孔圣在失去鲁国宰相之位后,曾经周游六国十有四年,述说他所体认的所谓古道,以在他所忠诚的鲁国的敌国谋求与宰相相当的职位,然后——去灭掉鲁国吗?可见,“信而好古”的孔圣本人,也不过是较古版本的好龙之叶公而已。

那么,是孔圣自欺欺人吗?

我非孔圣,当然无法知道孔圣嘴里说“述而不作”而其言、其行却“以遹为之”的因缘。但是,我明白,在古今之间,隔着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除了佛祖,恐怕再无他人能够真正穿越所有变化所造成的重重障碍,如实通达某位古人所说的道,包括一向闭着眼睛不承认、甚至抗拒变化的孔圣。因此,我绝不会如儒家所“述”的孔圣那样,嘴里说着“述而不作”,脚下却“以遹为之”——倒退着往回走。如果非得在“述而不作”与“以遹为之”之间选择不可的话,我宁愿以遹为之。因为那样的话,我至少有无数选择,而不会自相矛盾。

但是,这个世界上真有什么“以遹为之”吗?以遹为之和述而不作一样,也只是一种虚妄不实的说法而已,也就难怪以宏扬名教混世的儒家,要自欺、欺人地倡导所谓述而不作了。

2011年1月21日于罗家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牧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