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杰克?伦敦,文学史学家们非常乐意把他划入自然主义作家行列,相应地,把他那些不朽的名篇帖上自然主义的标签,放入自然主义的书橱。不能说,这么做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作家的那些经典作品,都确实带有自然主义的某些特征。
杰克?伦敦(1876——1916),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极端贫困的家庭,从小就不得不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少年时,他上街卖过报纸,进罐头厂做过童工。后来,他在旧金山港口当过水手,也参加过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的示威游行。1896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于是,在1897年至1898年,他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淘金者行列。不过,他所得到的不是大量的黄金,而是败血症。
很明显,有过这样一些早期人生经历的作家,是很难写出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作品的,也是很难写出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作品的。因为浪漫主义作家必须享有优裕的生活条件,用以滋养视下层民众苦难而不见的生活感受,与情怀,而现实主义作家又必须养成一种嗜好,像做压缩饼干一样把活生生的人物装进某个事先想好了的套子里。而杰克?伦敦呢?
这本集子收入了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和影响非常广泛的四个短篇:《热爱生命》、《寂静的雪野》、《叛逆》和《黄金谷》。其中,除《叛逆》是描写工厂童工的,其余四部作品所描写的都是淘金者的生活,与他们生活过的世界。这个世界,理所当然地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杰克?伦敦的作品所反映的,其实就是整个早期的资本主义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他看到了什么呢?
深入这个世界内部,我们便会看到,杰克?伦敦所看到,确实主要是弱肉强食的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所谓“棍棒与利齿的法则”,确实主要是人生的苦难,以及与此相应的生存方式与人性表现,确实主要是优胜劣汰的所谓精英思想,以及与此相应的精英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是,假如我们能在阅读时完全不理会那些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之类的标签,直接用我们的心直接追随我们的眼睛,那么,我们也许就会切实地感受到,杰克?伦敦所看到的,或者说,他通过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并不象那些标签那样简单。
比如《野性的呼唤》,所描写的,是一条逐步回归成为一匹狼、狼首的狗的似乎是很自然的经历。但是,这其实仅仅是整部作品的一条明线,与此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作家还精心地构造了另外一条似乎不怎么明显的暗线,那就是,真实而崇高的人性对巴克的影响。
被园丁助手从米勒法官的豪华往宅里偷卖出来之后,巴克确实一直从一些人、一些动物那里接受着“非人性”的教育。但是,如果说,这些教育把它由一条“自视甚高的”宠物狗变成一条热爱劳作的工作狗,以及随后回归自然成为一匹狡诈、凶残的狼的经历,确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的话,那么,它与故事的主人翁桑顿之间的“爱情”,便充分地表明了,作家是非常乐意违反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用他的妙笔“干预”一下这条狗的自然的生活的。
狗有爱情吗?狗当然有狗的爱情。但是,狗的爱情就是人的爱情吗?
狗的爱情仅仅是自然的纯粹的两性之情,而人的爱情呢?人的爱情是源于真实的喜爱与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始终不渝的感情——忠诚。
狗,无论它的经历多么复杂,它始终只是一条狗,因此,它所能具备的永远只能是狗的爱情。而巴克呢?在成为狼首之后,它仍然每年都会回到桑顿从它的生活中消失时所在的那片山谷,凭吊或者等待它的爱人。这还是狗的爱情吗?
很明显,这是人的爱情。由此,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出,杰克?伦敦通过《野性的呼唤》所呼唤的,其实并不是纯粹自然的野性,而是真实而崇高的人性——忠诚。当然,我们也自然就明白了,那些简单的标签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不仅仅是无用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就像贴在“三聚氰胺”上的“三鹿奶粉”那样,是极其有害的。
-全文完-
▷ 进入牧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