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所谓前后牧二

发表于-2012年03月19日 下午6:37评论-5条

在通常状况下,事物之间的前后、左右、上下关系似乎是确凿无疑的。也就是说,人们相信自己的这种感知是正确无误的。我走在马路上,一个女人在前面走着,对此,我绝对不会想到,我与这个女人所形成的先后顺序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但是,实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数天前,因为一种特殊的因缘,我下了戒酒的决心。我知道,这仅仅是我在那种特殊情景之下作出的一种选择,此后,酒能否真的戒掉,完全取决于我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时地记起我最初的这个决定。所以,从那天起,我就时常有意识地念叨着“戒酒”这个简单的双音节词。

一天傍晚,在校外的田野上散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戒酒的决定,又习惯性地念诵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经常诵经的缘故吧,我能一口气念出数十个汉字。当时,我就凭着这种特殊能力一口气反复不断地念诵着戒酒这个词。

“戒酒,戒酒、戒酒……酒戒、酒戒、酒戒……”

突然,我清楚地感到我念诵的这个词的先后顺序完全颠倒了,“戒酒”成了“酒戒”。我感到非常疑惑,就又连着试了十来次。结果正如已经在试着念诵这个词的朋友们所感到的那样,“戒酒”总是在念诵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酒戒”。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起了十多天前一位朋友发到qq群里的一张动画图片。这张图片题名为“美国耶鲁大学的最新发明”,上面并排画着三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翘着右腿转圈子的芭蕾舞演员;你盯着第一个看,感到三个都在按顺时针方向转,随后,你把视线稍稍往右挪一下,注意第三个,立时就会清楚地感到三个都变了方向,在按逆时针方向转。

于是,我明白了,变化的并不是图片本身,而是人对图片的感知,正如“戒酒”之所以变成“酒戒”,变化的并不是我诵出的词序,而是我对诵出的词序的感知这样。

但是,这种错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昨天看佛经看到“不信,心秽为性,堕依为业”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念诵着“堕依”这个双音节词,感到和“戒酒”一样,“堕依”总是会在念诵中间变成“依堕”。随后,我又有意识地试了试“心秽”这个双音节词,却惊奇地发现,“心秽”始终是“心秽”,并没有变成“秽心”。

冷静下来之后,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这两个词的差别,于是,我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很明显,“堕依”和“戒酒”一样,是一个前重后轻的双音节词,“心秽”是一个前轻后重的双音节词,而人的注意力总是习惯于集中到重音节词上,而且,人总是习惯于把重要的东西放在后面,或者总是习惯于把尚未得到的看作是最美好的,因此,在快速念诵中,人的感觉总会在这种心理习惯的支配之下,把不符合习惯的前重后轻的双音节词,转换成符合习惯的前轻后重的双音节词。换言之,人的感知完全是受自己的心理习惯——即习气支配着的,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所谓次第无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那些感知,比如高低、贵贱、贫富、荣辱、是非、真假、美丑、我他、凡圣、生死与涅磐,等等,它们是否也像我们对事物空间关系的感知那样,是虚妄不实的呢?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见了如来又如何?

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我戒了酒,包括所谓好酒与劣酒,反而比没戒酒时活得更安稳、更平静、更自在、更快乐。

2012年3月18日于罗家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牧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林步山人点评:

文章从一则生活的小事例引发了对感官的哲学思索,继而又引出了对实物与虚妄的思考。既有客观的分析,也有主观的感受,拜读。问好!

文章评论共[5]个
林步山人-评论

就意识而言,往往长时间的盯着某个物体,那个物体都会发生变异,可能是因为关注而附加了其他方面的信息。本人以为,历史是唯物的,而就个人短暂的一生而言,很多时候是唯心占主导作用的。呵呵,个见,祝好!at:2012年03月19日 晚上7:25

牧二-回复林步山人禅意,赞叹! at:2012年03月20日 下午6:40

金子川-评论

欣赏朋友文章!问好!(:002)(:012)at:2012年03月20日 上午10:12

牧二-回复谢谢朋友的关注与支持! at:2012年03月20日 下午6:39

绍庆-评论

(:012)早上来拜读朋友佳作,问好朋友,祝福天天开开心心,笑口常开。(:012)(:012)at:2012年03月21日 清晨6:49